雪泥鴻爪

2023年4月29日 星期六

未央格裡的蒼穹

 


我一直不喜歡「時尚」這個字眼,它代表對自信的缺乏,一種人云亦云的膚淺,它,只比流行好一點點,因為只有在時空中沉澱的時尚才會留下來,那就是「品味」,而經歷淬鍊的品味,才能成為「風格」,風格逐漸凝聚成「主義」,終於,對主義的執著成為一種「信仰」,但,信仰往往又回頭扮演著流行與時尚的領導力量,這讓我想起愛因斯坦說過的一句話:


「為了懲罰我對權威的藐視,命運竟使我自己成為權威!」


                                                                                   ------ 摘自掏月「執著信仰」------


我想,在蒼穹未央這樣的格子裡,沒有什麼時尚與品味的問題,但是的確存在著格主西河先生的風格,而這種風格,說是主義吧!顯然太過執著,成了一種負擔,說是信仰,更是讓人覺得過於自矜自我,所以,筆耕數年,格子還是格子,成不了什麼氣候,反倒成了自己渲洩情緒的田地,這,說好很好,說不好也不好,總之,好的是對自己,不好的是對不起來訪的文友,這樣的結果,也算是一種懲罰,無辜的懲罰吧!

 

我想,每個階段,都有著不同的風格吧,不同的風格,來自於當下的思維、情緒與直覺,那是一種事過境遷的形骸放浪,一種倦容的憔悴,可以說是枯槁的疲憊;一種忐忑,也會變成一種靦腆或羞澀,那是程度上的差異,也正好是階段空隙裡的淵藪,是也好,不是也好,總之,蒼穹未央,本是無盡思緒中,有限生命的轉折,似同戰場上的兵卒般,隨著琵聲進而琶音退,也是種宿命遵守下的交錯!

 

我想,未央格子裡的天空,總是與眾不同的,有散文、有小說、有音樂、有詩詞、有歷史評論還有美食與文學賞析,當然還有過了氣的知識與趣聞,雖不至於包羅萬象,但是也有些許的琳瑯滿目,有些專業,但也有些情緒,有幾分酸甜,自然也有若干苦澀,能有多少感受,可能源自於多少歷練,或許隱藏著猜測,也許是事實的揭露,有酒後的迷濛,另有茶後清香,也許,如四季般的悸動,也如風雲般的不可捉模。


我還是在想,在蒼穹未央裡,總有那麼點…念天地悠悠的蒼涼;那麼些……冷傲的嘴角;靜謐的氛圍與熱烈的情緒,這些,不能算是風格,反而是一種本性,這不會成為主義與信仰,更不算品味與風格,當然也與時尚不搭嘎,這是一種自我的執著,好的,稱為「擇善固執」,不好的,稱為「剛愎自用」,所以,古今多少事,都是一線之間。我想著。


備註後記:本文原發表於二零一五年九月三日:〈未央格子裡的蒼穹


2023年4月7日 星期五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李清照在《一翦梅》這闕詞中,細膩深婉的抒寫了這兩句,在海峽兩岸的華人文學世界裡,埋下了一顆疑問的種子,這疑問如漣漪般,一直在古今文人墨客的心田裡發散,很羞澀很內斂的渲染…到底…獨上蘭舟,何需輕解羅裳,難道穿著羅裳就不能上蘭舟嗎?又,在戶外解開羅裳難道不會不雅嗎?(應該是香豔否?)而,古代女子羅裳之下穿的是什麼呢?這一連串的疑問,總的來說,分成兩種說法,而這兩種說法,誰也說服不了誰,變成了自由心證了,今天,就來看看蒼穹格主西河先生的解析吧!首先,先來欣賞整闕詞的全貌,才不會斷章取義喔!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是中國史上最有名的女詞人,就算把男性詞人加上去,她很顯然還是名列翹楚之一吧!至少筆者我是非常非常的欣賞她的詞,而這首《一翦梅》,最有名的應該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吧,因為筆者國中時,忘了是瓊瑤小說還是電影裡,有那麼一首歌的歌詞,就是取自這裡的,而「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與李後主《相見歡》中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意境頗為相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哩!

 

至於「…輕解羅裳,獨上蘭舟…」,要翻這一句,得先了解第一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三句話加起來,可以這麼說……「秋天到了,池塘裡紅色的蓮花枯萎了,只殘留下淡淡的香氣,我躺在竹蓆上,感到微涼的寒意,輕輕地脫下夏季絲綢的衣裳,換穿上秋裝,獨自一人坐在小船上……」,所以說了,不用想太多了,輕解羅裳,是換暖一點的衣服,因為夏末秋初,李清照覺得有點冷了,穿羅裳,太單薄了,而毛亨傳云:「上曰衣,下曰裳。」且羅裳就是絲質的裙子,在這裡應該就是指絲質的衣與服,不用太鑽牛角尖,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吧!

 

 

可是,另有一派說法,質疑「換裝怕冷」的解釋,他們是這樣說的…:在詞裡並沒有提到穿上秋裝啊!而且羅裳就是絲質的裙子,只換裙子不換衣啊,你們怎麼知道李清照是這個意思?冷?那一開始就穿秋裝吧,為什麼還換啊!所以,又有了下面的解釋:

 

「……對于此詞,有一種理解頗可關注。此說認為『獨上蘭舟』是理解全詞意脈的關鍵。『紅藕香殘』暗寫季節變化;『玉簟秋』謂竹席已有秋涼之意;『雁字回時』為秋雁南飛之時;『月滿西樓』,西樓為女主人公住處,月照樓上,自然是夜深了。若以『蘭舟』為木蘭舟,為何女主人公深夜還要獨自坐船出游?而且她『獨上蘭舟』時,為何還要『輕解羅裳』呢,這樣解釋顯然與整個環境是矛盾的。『蘭舟』只能理解為床榻,『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即是她解衣去裳,獨自一人上床准備睡覺了。『玉簟秋』乃睡時的感覺,聽到雁聲,見到月光滿樓,更增秋夜孤寂之感,于是詞的下片抒寫對丈夫的思念便是全詞意脈必然的發展。此說有一定的道理。」(以上節錄大陸論壇網站)

 

照上述的說法,蘭舟成了床榻了,西樓也成李清照的住所,其實,仔細想想,真的,除了蘭舟與西樓這兩點有些牽強之外,其他解釋的也不無道理,有誰會在「月滿西樓」的夜裡「獨上蘭舟」啊!蠻恐怖又危險的呢,但是,蘭舟解釋成床榻,在歷史文獻上,毫無根據……,請看我對「蘭舟」的考究:

 

蘭舟:用木蘭樹所造的船隻。後為一般船隻的美稱。唐杜牧陵陽送客詩:「蘭舟倚行棹,桂酒掩餘壿。」清龔自珍浪淘沙雲外起朱樓詞:「同上蘭舟,鏡檻與香篝,雅憺溫柔。」

 

又,以木蘭為材料刻成的舟,後借指美好的小船。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木蘭舟,在潯陽江中多木蘭樹,昔吳王闔閭植木蘭於此,……七里洲中有魯班刻木蘭為舟,舟至今在洲中。」唐冷朝陽送紅線詩:「採菱歌怨木蘭舟,送客魂銷百尺樓。」

 

所以,蘭舟是床的說法過於自我浪漫了,可信度很低,而西樓,筆者的解釋是「西」字,說明月已西斜,而不是李清照的住所叫做西樓,「月滿西樓」是月光西斜照滿樓的意思,當然,你們也可以不同意我的說法,但是,至少我是有根據的,這就是文學與史學不同之處,考究李清照的住所叫做西樓,從文獻上,也從未有此說法,至少我沒聽過,那,到底為什麼要深夜泛舟呢?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時,天色還沒黑,所以可以見到「雲」,也能看到「雁」,但是,遊著遊著,夜就來臨了,所以「月滿西樓」了,那個「樓」應該是李小姐的家沒錯,她划舟也不可能划太遠,所以才會「花自飄零水自流」啊,這才相互輝映,不會矛盾,否則,這闕詞從「獨上蘭舟」後,都變成了夢中的思念了啊!(等於在做夢囉!)

 

明朝某文人(實在不知道是誰,反正真有其人也)有云:「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如水月鏡花……」,筆者曾想,這「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屬於可解、不可解,還是不必解呢?嗯~~~你們說呢,晚安!古今隨筆,今就寫到這裡了!再見!

 


我的思考哲學

 


筆者我,不是什麼偉人聖人,更不是什麼成功人士……之所以分享個人的思考邏輯哲學,不是想要網友追隨或是信仰……只是想要實際的禪述自己的思維邏輯,並紀錄在《蒼穹未央》網誌上,即使是自言自語式的顧影自憐,也覺得頗有成就……畢竟這些思維過程,都可以算是自己的歲月經驗積累,也帶給筆者至少目前為止,不太遺憾的人生……而且某些理論,甚至可以算是獨創……這篇文只可以算是匯總,所以實際上的哲學理論內涵細節,還是必須點入連結後,才能一「窺」究竟也……首先是〈三個I理論〉與〈續三I理論〉這兩篇是我的職場生涯座右銘,吾奉為圭臬也~事實上,即使是做人處事方面,也足以應用自如,三I中,第一個是自我認知,也就是知己(知道自己有幾兩重,不要好高騖遠),第二個說白了就是「格物致知」的全面向延伸應用,挖掘出每件事每句話的真實含義,至於第三個I,有點像是「高瞻遠矚」的放下執著,茅塞頓開的一碗心靈雞湯……從這三個I我又逐漸的擴張我的思維神經……。


 

從三I理論中,渲染出許多有別於傳統的思維,例如〈將心比心論〉就與「立場對換」有著些許不同,因為你很想用你的心(立場)去體諒推測別人的心,可是卻忽略了每一個人的「心」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舉個很實際的例,你看見一個很饑餓的人,你只能從外在行為判斷他很餓,但是你不可能因為自己喜歡吃什麼,而就認定對方也喜歡吃什麼?或是想吃什麼?說難聽些,不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另類解釋?呵呵~這是第二I的應用版,至於〈相對與絕對〉是最適合解釋目前台灣網路社會鄉民最流行的「一刀切」論述……相當精準,很適合「校正回歸」時下年輕人鄉愿的邏輯……其實也不止是年輕人,只是比例居多罷了!有時候曾認真思考過,就是因為大多數的愚笨,才能顯示出少數的聰明?所以,又引申出〈不提當年勇〉這篇文?但是,在不成熟的民主政治選舉制度下,有時候庸眾是一種迫害,也就是有智慧的少數人,是會被多數愚蠢的人一起拉下海溺死……。

 


在二零一七年後,我又發表了兩篇新文,〈我的『慢』哲學〉是針對我被酒駕給撞成身障人士後的「新心」哲學,適應轉變人生後的新哲學……只能夠以「慢」治「慢」而為之……生理層面的「緩而不遲」與精神層面的「鬆而不怠」,交錯下協調出知行合一,這是無奈下的真諦,事實上,未必要身心障礙者才需要這個「理念」,對於中年過後的人,也是種沈穩的表現,身居高位者,更是必要的身段與處世之道……〈隨波逐流順勢而為〉顯現出筆者無奈後的無奈,也代表著我的餘生哲學……對於自己,對於這個社會都包含其中……所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心靈內的寫照了,與其說是悲觀,事實上還是三I理論的餘生版啊!只是您看得見蛻變嗎?

 

 

 

延伸閱讀:

 

一、〈三個I理論〉發表於二零一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二、〈續三I理論〉發表於二零一二年四月二十四日

 

三、〈將心比心論〉發表於二零一二年六月十日

 

四、〈相對與絕對〉發表於二零一二年六月十三日

 

五、〈不提當年勇〉發表於二零一二年八月一日

 

六、〈我的『慢』哲學〉發表於二零一七年二月十一日

 

七、〈隨波逐流順勢而為〉發表於二零一七年六月十一日

 

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發表於二零一七年四月八日

 

 

何謂兩榜出身?


所謂兩榜出身,一般而言之,為兩榜進士出身,如二月河小說裡的康熙稱
張廷玉為「兩榜進士」,康熙大帝之亂起蕭牆下集第三十四頁最後一行)舉此例僅為舉證一般而言,清朝所謂的「兩榜出身」實指為兩榜進士出身,並無其他含義,畢竟這是小說而已,側面證實這個說法罷了!

 

故兩榜進士的由來是指會試的「杏榜」,與殿試的「金榜」,這兩榜而言。「杏榜」從甲第的角度來說亦稱甲科甲榜,而會試中式稱貢士,貢士經殿試決定出身等第,即成為進士,但因北宋之後殿試依慣例不黜落貢士,僅決定進士名次,故一般習慣於會試考中後即稱進士。所以才會有「兩榜進士」的說法,僅此回答。

 

回答叁考來源:

 

科舉史話‧王道成 著,國文天地出版社。第八十頁 )

 

維基貢士篇,如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4%A1%E5%A3%AB



 

 

鹽埕美食之旅

 


高雄市的鹽埕區,是個極早開發的行政區,當然,放至二零二一年的現在來說……絕對算是一個沒落的老區域沒錯,雖然懷舊的建築物中,可以感受到風華不再,也從愛河兩岸發展之光景,隱約可窺見端倪……但是,它是我們老高雄人,從小到大的回憶,姑且不論壽山、港口、西子灣、動物園……等等景點,光是說到美食就可介紹個幾十篇而不止……十年前,筆者曾經在〈蒼穹未央〉之〈珍饈蒐誌〉裡簡略地寫了三篇,僅放在本篇後供參考,而今,因為新冠病毒三級警戒之故,每天幾乎都往鹽埕區外帶美食當三餐,又……光是之前騎單車時,總是沿著愛河畔巡禮美食之旅……並混合著年輕時的諸多回憶……鹽埕區美食之旅篇就此展開……。

 

 

 

鹽埕區目前的人口,大約是兩萬三千多人,是縣市合併前的行政區中最低的人口數,比筆者目前居住的「里」人口數還要低……但是,鹽埕美食之密度絕對是高雄市之冠,筆者居住在河堤社區,是愛河的中上游段……在尚未被酒駕撞成身障人士之前,總是常常騎著單車上下班或是傍晚、假日運動休閒……順著愛河自行車道而行至鹽埕區,享受著無邊無盡的各式美食……好不快活!今天就來回味著這條路線之旅……首先,當順著河畔騎著車經過建國三路轉向愛河畔左岸時,在建國四路順向上有一間斗六冰城,騎車累了可以來這裡吃冰棒或冷飲,這間店的總店在旗津,本店算是鹽埕分店吧!

 

 

 

接著,就進入鹽埕區的「區本部」囉,說到牛肉爐,有味味香廣東汕頭牛肉爐廣東汕頭勝味牛肉店兩間倚天屠龍雙絕(當然還有許多家名店,我只介紹我常吃的,或是我會吃的食物……譬如禽類我不吃,就不會介紹到,所以馳名的鴨肉珍雞絲麵系列……可能就遺珠之憾了),這個區域內還有米糕城、黃小琥親戚開的五十年杏仁茶與老闆臉超臭的大ㄎㄡ 胖炭烤三明治外加有名到被檢舉開發票的阿英排骨飯以及斜對面的尚芳土魠魚羹……,巷弄內也有媲美文璋陽春麵的榮璋陽春麵,同一邊的三角窗有桃樂思便當專賣店,其斜對面有老人家愛吃的瀨南街老蔡虱目魚粥,這間店三、四人隨便吃個早餐要個上千元是跑不掉的喔!哈哈!

 

 

 

走過對街……老字號的小西門燉肉飯以及旁邊的無名巷弄湯包都是一絕,但這間是湯包,與金記溫州餛飩的小籠包(鹽埕街口下午也有個小攤位有賣迷你小籠包,而有間隱藏版的餛飩與小籠包店知味村,風味也極佳……可惜似乎沒有營業了……)是不一樣的喔……隔壁條巷弄就是有名的大溝頂美食區,裡面從五福路這一端算起有賣豆花、西式糕餅、手工蛋糕牛蒡魚丸米粉湯孫家肉粽、大溝頂魚丸湯、碗粿、蝦仁肉圓……跨越大仁路後有阿囉哈大溝頂滷味,雖然現在分裂成姊弟兩家……反正應該都是原味滷汁吧……再回到旁邊的七賢四路上有冬粉王與某巷子裡的京華餐廳平津涮羊肉;兩間五十年以上的阿婆冰婆婆冰(又是兄弟鬩牆的分裂?總之是親戚之間的糾隔),這些都是鹽埕老美食的代表(以前還有一家老正興江浙菜,裡面的蘿蔔絲餅堪稱一絕……可惜已經搬離鹽埕區了),左轉到五福路上,極具盛名的港園牛肉麵以拌麵馳名……還有以湯頭濃郁的老宋牛肉麵都是高雄牛肉麵的翹楚,另外再補充附近有間下一鍋水煎包,店名就是下一鍋,因為始終要等下一鍋……。

 

 

 

離開鹽埕區的「區本部」與「泛區本部」(指靠近五福橋與愛河畔駁二新設區附近),就往哈馬星西子灣方向而行了,這個區域的美食也很多,也值得介紹,但是我還是只取其中幾家我常吃的店家介紹吧,首先是前往旗津渡輪口附近的大碗公冰品蘇阿嬤雞蛋酥,這兩樣都是從小吃到大,尤其是後者……最喜歡咖哩口味的雞蛋酥,她是用炸的喔……,事實上,本文篇中所介紹的美食,大多都有上過電視報導或雜誌,所以,筆者僅寫其商店名稱,大家想要深入了解可以自行「谷狗」即可,哈瑪星有個代天府,廟口前的小吃也很棒,有水餃臭豆腐哈馬星麵線羹烤黑輪糖釀煮地瓜綠豆湯……以及知名的哈瑪星旗魚丸,是電視上的常客,旁邊的巷弄有一間順和排骨大王是中山大學學生的最愛……好吃又便宜友善加飯,呵呵。

 

 

 

最後,附上一張鹽埕區部分的「區本部」 地圖,是部分而已喔!光是看美食的密度點就令人食指大動吧!而我所介紹的,可能僅僅只是冰山一角而已,還有許多值得吃的美食,但是不在我的「關愛」眼神中喔!呵呵。最後簡單的說明一下,所謂的區本部,就是鹽埕區中心的老市區蛋黃區,而「泛」區本部上一段文有備註說明,哈瑪星西子灣算是一個比較偏渡輪口與旗津隔海相望的區域喔,而且另一邊連著壽山,依山傍海!多美啊!中山大學的校址就在這裡。

 

 

未央格裡的蒼穹

  我一直不喜歡「時尚」這個字眼,它代表對自信的缺乏,一種人云亦云的膚淺,它,只比流行好一點點,因為只有在時空中沉澱的時尚才會留下來,那就是「品味」,而經歷淬鍊的品味,才能成為「風格」,風格逐漸凝聚成「主義」,終於,對主義的執著成為一種「信仰」,但,信仰往往又回頭扮演著流行與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