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兩榜進士的由來是指會試的「杏榜」,與殿試的「金榜」,這兩榜而言。「杏榜」從甲第的角度來說亦稱甲科甲榜,而會試中式稱貢士,貢士經殿試決定出身等第,即成為進士,但因北宋之後殿試依慣例不黜落貢士,僅決定進士名次,故一般習慣於會試考中後即稱進士。所以才會有「兩榜進士」的說法,僅此回答。
回答叁考來源:
科舉史話‧王道成 著,國文天地出版社。( 第八十頁 )
維基貢士篇,如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4%A1%E5%A3%AB
故兩榜進士的由來是指會試的「杏榜」,與殿試的「金榜」,這兩榜而言。「杏榜」從甲第的角度來說亦稱甲科甲榜,而會試中式稱貢士,貢士經殿試決定出身等第,即成為進士,但因北宋之後殿試依慣例不黜落貢士,僅決定進士名次,故一般習慣於會試考中後即稱進士。所以才會有「兩榜進士」的說法,僅此回答。
回答叁考來源:
科舉史話‧王道成 著,國文天地出版社。( 第八十頁 )
維基貢士篇,如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4%A1%E5%A3%AB
今天的《古今隨筆》專欄,來聊聊「姓氏名字」之古往今別,事實上,「姓氏名字」四個字,代表著四種不同的用法,當然也源自不同的定義,嚴格來說,我們現今的「姓」,很可能就是過去的「氏」,當然,基礎上我是以華夏民族的習慣來判斷的,而這個「過去」要往前推到先秦、春秋的那個時代,所以,很有趣的事情發生了……我們孰知的至聖先師孔子,根本不姓孔,孟子當然也不姓孟,所以說周公當然也不姓周……,這些都是他們的「氏」,那個時期是稱氏,至於姓呢,就是祖宗們在用的,我曾經在十年前的奇摩知識家回答過兩個有關的「姓氏名字」的問題,一個連結如右:《何謂姓氏名字》,另一個比較有趣,我原文載於下:
Q:毛公鼎作者毛公,是周宣王父輩,周文王之子,那應該是姓姬,為什麼姓毛稱毛公?
A:先做一點說明,先秦時代姓與氏有別,男子稱氏而不稱姓,所以周文王不能叫姬昌,周公也不能叫姬旦,但是考慮現代人的習慣,才會這樣寫,所以你的疑問也正是這個根源,周文王第九子毛叔鄭,他姓姬沒錯,但稱氏,氏是毛。我將一些資料附在後面給你参考:
周文王的十八個兒子: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1%A8%E6%96%87%E7%8E%8B
毛叔鄭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F%9B%E5%8F%94%E9%84%AD
毛公鼎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F%9B%E5%85%AC%E9%BC%8E
有本書推薦給你: 華夏姓氏之謎,雲龍出版社,王泉根 著 ISBN 957-9086-50-8裡面有詳述。 原發問的網頁連結→◎ (奇摩知識+已經GG,該連結成為網路歷史的廢址之一,令人唏噓……)
如果您仔細看過上述的回答,就可以了解到,我們現在的「姓氏」用法,至少是秦、漢朝以後的習慣了,那時期正好有些混亂,所以張良也其實也不姓張,他是姬姓,所以博浪沙刺秦皇前,可以稱他為姬公子,不過秦、漢之後就逐漸衍變成現在的用法,那孔子姓什麼?孔子其實姓「子」,所以以現在的用法,應該叫子丘,而不是孔丘了,呵呵,那再以孔子為例,孔子字仲尼(有個『仲』字,所以孔子應該是次子,也就是排行老二),名丘,以「名字」過去的用法,如果你是孔子的好朋友,可以稱孔子仲尼兄了。
但是孔子父親那一輩,對「名字」的用法與「姓氏」一樣,跟現今大不同,我們讀《史記》時發現,司馬遷稱孔子的父親為「叔梁紇」,這又是為何?以前讀書不求甚解,有人父子不同姓的嗎……事實上,春秋時代,名與字連稱時,習慣上先稱字後稱名,「叔梁」是字,「紇」是名,所以,舉個例子,三國時的劉備字玄德,如果活在春秋時代,可叫做「玄德備」囉!而在台灣的前副總統連戰字永平,則可稱為「永平戰」了!這樣的比喻應該是很清楚了……。
接下來談談,為什麼「姓氏名字」要搞這麼複雜?先談「姓氏」吧,如我上述回答奇摩知識家的問題一般,姓是祖,氏是分支,但是這樣說太籠統了,有興趣者可以参照連結→◎,寫的算是很清楚的了,來龍去脈都交代了,而「名字」呢?名,不消說,就是稱謂,那沒事幹麼要多個「字」呢?甚至還有「號」呢?
表字,又稱字 ,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名之外,為自己取的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別名,其實根據《禮記‧檀弓》篇的說法,在人成年後,需要受到社會的尊重,同輩人直呼其名顯得不恭,於是需要為自己取一個字,用來在社會上與別人交往時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後,名字只供長輩和自己稱呼,自稱其名表示謙遜,而字才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來稱呼的。
那「號」呢?在東亞傳統中,人除了有名有字之外,有時亦會為自己取號,又稱別號,別字,號是較正式的別名,以言意托志也,例如五柳先生、卧龍先生、東坡居士等等,在現在台灣社會,就以親切為主,什麼「阿扁」啦,「小英」啊,當然台灣有很多政治信仰的百姓,也可以拿來罵人,什麼「馬英狗」(台語的訓讀音故意搞錯)啦,總之,社會傳統文化是不斷的改變的……當然改變不見得是有水平的改變,以上馬前總統的「尊」稱就是我從台北某計程車司機中聽來的……。
最後,像清朝女真族或是元朝的蒙古族,都不太稱姓,只稱名與號,大家大都知道鐵木真是成吉思汗,但是不知道鐵木真是名,姓是孛兒隻斤,都知道明珠是康熙的重臣,尊稱明相,但其實明珠姓納蘭,應該叫納蘭相才對。而字與名通常是有關連的,不過關連的方式各有不同,例如:杜甫字子美(英文是Jimmy ? 哈哈!),甫為古代男子美稱,岳飛字鵬舉,張飛字翼德,都是與飛翔有關,前面提過的連戰字永平,也是以戰爭維持永遠和平,王維字摩詰,是為欣賞佛教人物維摩詰而取,另外,亦有將伯、仲、叔、季加於字中表以示排行,如孫堅四子:孫策字伯符,孫權字仲謀,孫翊字叔弼,孫匡字季佐,而劉邦字季,但是劉季是老三,為何不用「叔」?呵呵,因為「季」是老么的意思,漢高祖並沒有弟弟,所以他直接用「季」,不用「叔」囉! (這跟季軍沒有直接關係喔)
有趣嗎?感謝您的欣賞……有興趣更深入的話可以留個言,我再寫一篇「下集」也是可以的啦!哈哈!
講這個問題前,先說一段小故事,本人於二十多年前,負責雲林縣戶政電腦化時,曾問過當時的雲林縣長,同一樣的問題,他當時回答的不是很清楚,後來幾番查訪後,答案如下:
光緒十三年(1887年)九月初八日詔曰可,於是雲林縣成為台灣府所轄四縣之一,縣治先設於林圯埔(今南投縣竹山鎮)後又遷至斗六門(今斗六市)。日治初併入台南縣,1901年改為二十廳中的斗六廳。1909年斗六廳裁撤,林圯埔支廳劃入南投廳、斗六門等其餘部份歸嘉義廳,埋下「雲林不在雲林縣」的遠因──因事實上,「雲林」一名係取自林圯埔境內地名。
1920年實施五州治,南投廳屬台中州、嘉義廳屬台南州。戰後復設雲林縣,範圍為原臺南州斗六、虎尾及北港等郡。縣治當初則為斗六與虎尾兩鎮相爭,最後由斗六勝出,但地方法院設於虎尾以平息地方爭端。然而,最早期的雲林縣治林圯埔(今竹山鎮)迄今仍在南投縣境。1981年12月25日,斗六鎮符合《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中「縣政府所在地」規定,改制為縣轄市斗六市。所以如果有雲林市的話,應該在南投縣內,或者改斗六市為雲林市,所以總之,您要的問題答案是「歷史的變遷,導致雲林的縣治範圍。」
我一直不喜歡「時尚」這個字眼,它代表對自信的缺乏,一種人云亦云的膚淺,它,只比流行好一點點,因為只有在時空中沉澱的時尚才會留下來,那就是「品味」,而經歷淬鍊的品味,才能成為「風格」,風格逐漸凝聚成「主義」,終於,對主義的執著成為一種「信仰」,但,信仰往往又回頭扮演著流行與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