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鴻爪

顯示具有 古今隨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古今隨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4月7日 星期五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李清照在《一翦梅》這闕詞中,細膩深婉的抒寫了這兩句,在海峽兩岸的華人文學世界裡,埋下了一顆疑問的種子,這疑問如漣漪般,一直在古今文人墨客的心田裡發散,很羞澀很內斂的渲染…到底…獨上蘭舟,何需輕解羅裳,難道穿著羅裳就不能上蘭舟嗎?又,在戶外解開羅裳難道不會不雅嗎?(應該是香豔否?)而,古代女子羅裳之下穿的是什麼呢?這一連串的疑問,總的來說,分成兩種說法,而這兩種說法,誰也說服不了誰,變成了自由心證了,今天,就來看看蒼穹格主西河先生的解析吧!首先,先來欣賞整闕詞的全貌,才不會斷章取義喔!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是中國史上最有名的女詞人,就算把男性詞人加上去,她很顯然還是名列翹楚之一吧!至少筆者我是非常非常的欣賞她的詞,而這首《一翦梅》,最有名的應該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吧,因為筆者國中時,忘了是瓊瑤小說還是電影裡,有那麼一首歌的歌詞,就是取自這裡的,而「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與李後主《相見歡》中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意境頗為相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哩!

 

至於「…輕解羅裳,獨上蘭舟…」,要翻這一句,得先了解第一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三句話加起來,可以這麼說……「秋天到了,池塘裡紅色的蓮花枯萎了,只殘留下淡淡的香氣,我躺在竹蓆上,感到微涼的寒意,輕輕地脫下夏季絲綢的衣裳,換穿上秋裝,獨自一人坐在小船上……」,所以說了,不用想太多了,輕解羅裳,是換暖一點的衣服,因為夏末秋初,李清照覺得有點冷了,穿羅裳,太單薄了,而毛亨傳云:「上曰衣,下曰裳。」且羅裳就是絲質的裙子,在這裡應該就是指絲質的衣與服,不用太鑽牛角尖,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吧!

 

 

可是,另有一派說法,質疑「換裝怕冷」的解釋,他們是這樣說的…:在詞裡並沒有提到穿上秋裝啊!而且羅裳就是絲質的裙子,只換裙子不換衣啊,你們怎麼知道李清照是這個意思?冷?那一開始就穿秋裝吧,為什麼還換啊!所以,又有了下面的解釋:

 

「……對于此詞,有一種理解頗可關注。此說認為『獨上蘭舟』是理解全詞意脈的關鍵。『紅藕香殘』暗寫季節變化;『玉簟秋』謂竹席已有秋涼之意;『雁字回時』為秋雁南飛之時;『月滿西樓』,西樓為女主人公住處,月照樓上,自然是夜深了。若以『蘭舟』為木蘭舟,為何女主人公深夜還要獨自坐船出游?而且她『獨上蘭舟』時,為何還要『輕解羅裳』呢,這樣解釋顯然與整個環境是矛盾的。『蘭舟』只能理解為床榻,『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即是她解衣去裳,獨自一人上床准備睡覺了。『玉簟秋』乃睡時的感覺,聽到雁聲,見到月光滿樓,更增秋夜孤寂之感,于是詞的下片抒寫對丈夫的思念便是全詞意脈必然的發展。此說有一定的道理。」(以上節錄大陸論壇網站)

 

照上述的說法,蘭舟成了床榻了,西樓也成李清照的住所,其實,仔細想想,真的,除了蘭舟與西樓這兩點有些牽強之外,其他解釋的也不無道理,有誰會在「月滿西樓」的夜裡「獨上蘭舟」啊!蠻恐怖又危險的呢,但是,蘭舟解釋成床榻,在歷史文獻上,毫無根據……,請看我對「蘭舟」的考究:

 

蘭舟:用木蘭樹所造的船隻。後為一般船隻的美稱。唐杜牧陵陽送客詩:「蘭舟倚行棹,桂酒掩餘壿。」清龔自珍浪淘沙雲外起朱樓詞:「同上蘭舟,鏡檻與香篝,雅憺溫柔。」

 

又,以木蘭為材料刻成的舟,後借指美好的小船。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木蘭舟,在潯陽江中多木蘭樹,昔吳王闔閭植木蘭於此,……七里洲中有魯班刻木蘭為舟,舟至今在洲中。」唐冷朝陽送紅線詩:「採菱歌怨木蘭舟,送客魂銷百尺樓。」

 

所以,蘭舟是床的說法過於自我浪漫了,可信度很低,而西樓,筆者的解釋是「西」字,說明月已西斜,而不是李清照的住所叫做西樓,「月滿西樓」是月光西斜照滿樓的意思,當然,你們也可以不同意我的說法,但是,至少我是有根據的,這就是文學與史學不同之處,考究李清照的住所叫做西樓,從文獻上,也從未有此說法,至少我沒聽過,那,到底為什麼要深夜泛舟呢?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時,天色還沒黑,所以可以見到「雲」,也能看到「雁」,但是,遊著遊著,夜就來臨了,所以「月滿西樓」了,那個「樓」應該是李小姐的家沒錯,她划舟也不可能划太遠,所以才會「花自飄零水自流」啊,這才相互輝映,不會矛盾,否則,這闕詞從「獨上蘭舟」後,都變成了夢中的思念了啊!(等於在做夢囉!)

 

明朝某文人(實在不知道是誰,反正真有其人也)有云:「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如水月鏡花……」,筆者曾想,這「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屬於可解、不可解,還是不必解呢?嗯~~~你們說呢,晚安!古今隨筆,今就寫到這裡了!再見!

 


橫看成嶺側成峰

 


有朋友問我,你酷愛歷史,也喜愛寫作,那請問你,文學和歷史你更喜歡哪一類?我的回答很簡單,自古以來,文史哲不分家,司馬遷是《史記》的作者,也是漢朝的太史令,在記錄歷史的過程中,也要有哲學家的邏輯思維與推論吧,朋友聽完露出了微笑說:「我就知道你會這樣說…」,那你最欣賞哪位作家呢?我想了想,糾正他說,應該不是「哪位」,而是「哪些」吧!

  

 

事實上,在浩瀚的歷史與文學裡,我確實是好幾位先賢的超級粉絲,我欣賞的作家們,僅就以中文為主的作家,恐怕超過二十位以上,當然也有垂青作品,但並不欣賞作者的情況,反之,亦同也,這樣說來,其實就是人各有其喜惡觀點,就看你喜歡聽江蕙唱台語歌曲,還是喜歡約翰丹佛的鄉村樂囉!當然兩者兼而喜之,也是有可能的,誰說魚與熊爪不可兼得也!(腹語:孟子說的啊!)

  

 

好吧!我想,我就從最遙遠的日子開始想起,我既欣賞的作家或是作品吧,首位上場的當然就是讓我們現在可以吃粽子、划龍舟的屈原大夫了,筆者我最欣賞他的《離騷》、《九歌》與《天問》了,他當然是楚辭的翹楚…:「曾歔欷余鬱邑兮 ,哀朕時之不當。攬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這節錄於《離騷》中,我就不翻譯了,有興趣者可自行GOOGLE,但是筆者要多嘴一下,屈原怎敢自稱「朕」?事實上,皇帝稱「朕」為秦始皇以後的事,所以屈原當然沒事,故,秦始皇以前的「朕」,與「余」、「吾」、「僕」……等等,都是「我」(自稱)的意思啦!

  

 

再來欣賞的就是「才高八斗」典故的主人翁曹植先生了,他的文筆真的是好的令人羨慕啊!不過最有名氣的作品應該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七步詩吧!可惜,曹植先生文筆之好從這詩是看不出端倪的,應該從他寫給曹叡(曹丕的接班人,曹植的姪子)的上疏中才能看的出來,而且這首七步詩的原文是六句,後人有改編過的……變成四句了。

 

 

從春秋戰國、西漢、新、東漢到三國,就這兩位入圍我的粉絲群,接下來就是東晉末年的田園派大師陶淵明了,不消說,代表作就是《桃花源記》與《歸去來辭》了,節錄一段《歸去來辭》:「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如何?在中國歷史上,陶大師堪可入前三十名內吧!

 

 

第四位與第五位都是唐朝人,杜甫與白居易也,其實就算是李白、王維、柳宗元等等也都很讓人激賞,這個時期的文人水平很高,否則也不會有唐宋八大家了,只是相對比較下,我更欣賞「……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種真摯憫人的情懷,當然白居易的《長恨歌》與《琵琶行》太膾炙人口了,我曾寫過一篇淺談長恨歌》,連結做好了,可以點進去看看,就知道白居易的《長恨歌》多有影響力了,另有一首:「……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詩,光詩名就被人改得亂七八糟了,我曾在知識加回答過→(連結)。

 

 

現在,時光越來越接近了,韶光芢苒吧,來到了宋朝了,也是兩位入圍者,而且這兩位作家與作品,在我心中正好是前三名的級別,分別是蘇軾與李清照,一個是大文豪,一位是大才女,這兩位的作品太棒了,篇篇都是佳作,無須介紹也,只要想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高處不勝寒……」,孰能不知也,千古七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在我心中,她是中國第一才女也。

 


來到了清朝,第八位我欣賞的作家是蒲松齡,《聊齋》的作者,「蒼穹未央」裡會有《靈異紀要》這個專欄,就是受他老人家的影響的啊!也許有人會問我,明清的小說超有名的,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曹雪芹的《紅樓夢》…吳承恩的《西遊記》……等等四大名著,怎麼都沒入圍啊!這就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了,坦白說,這四本巨作,我剛好都頗有微詞,都有不欣賞處……,改天再談這個吧!(註一)

 

 

時間如白駒過隙,彈指間來到近代了,如果您真的是「蒼穹未央」的長期讀者,應該是猜的出來,中國近代史上,我最欣賞的是哪兩名作家了,沒錯!就是徐志摩與朱自清這兩位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與朱自清的《背影》這稱得上是白話文學史上的佳作了,也許,你又會問,中國白話文學史上,五百年內的前三名,居然不在內?我知道!你說的是李敖大師,前三名都是他嘛,你想想,推動白話文學的胡適先生,我也沒有資格去欣賞他呢,這樣說來…「我不禁汗涔涔而淚潸潸了」(註二),但在「蒼穹未央」裡,對西河筆者我而言,通常是「……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啊!(註三)

 

 

註一:有個說法,要成為世界名著者,基本上須滿足以下條件:

 

(1)有永恆的主題(2)有經典的人物形象(3)有較高的藝術價值(4)能夠經過時間的考驗(5)有一定的知名度(6)不僅具有流行性,而且經久不衰

 

註二:節錄朱自清的散文《匆匆》。

 

註三:摘自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欲寄彩箋兼尺素

 


欲寄彩箋兼尺素,託付魚雁返西東,滄海桑田時多變,千里連繫一鍵中。 戊戌年六月于藏閣


 

筆者年輕時曾經想過……想寫封信給未來的自己,告訴自己當時是多麼的努力去創造未來的生活,讓未來的「自己」吃香的,喝辣的……,但是,現在想想……如果可以的話,我寧願選擇寄信給過去的自己,告訴「他」要怎麼做才能功成名就賺大錢……,這箇中緣由就不遑多論了,因為「早知道」嘛!呵呵,當然這也許是受了〈解憂雜貨店〉的啟發……,話又說回來吧!寄信這種魚雁往返的行為已經逐漸的不多見了,很多現在的年輕人應該連「郵筒」是什麼也不知道了吧!除了一些需要「正本」的行為,必須利用郵寄傳遞之外,現在人的溝通,基本上是不會拿起一枝筆寫一封信,「真的」去郵局用寄的囉……。

 

2018年的現在,大家習慣用電子郵件傳遞一些比較正式的訊息,或是夾帶一些附件用於商業行為或是學術交流……,至於一般的溝通,就用群組軟體(Line、WeChat WhatsApp……)方便,真的有必要再打電話,就算是要Phone call,也是透過網路傳遞的電話……,所以說了……即使是行動電話內附的「簡訊」功能也都用的少之又少了,應該可以這樣說,網際網路取代了這一切,前幾年還有QQ、ICQ、MSN……這類的通訊軟體,現在也似乎煙灰雲散了,甚至還可「拉群」(過去的電話會議)討論,或是用手機式的視訊會議……,所以啊!欲寄彩箋兼尺素,託付魚雁返西東,滄海桑田時多變,千里連繫一鍵中……不是嗎?

 

科技的進步可以改變許多事情,就連年輕時寫信的那種感覺,也是完全被抹滅的徹底不見了,寫一封信,曾幾何時變得如此廉價?記得兒時,母親收到父親(家父為職業軍人)來自外島或是台北的信箋……,那種珍惜的感覺,有洋蔥的……,包括我自己寫給家父的魚雁,往返之間也是種讓人有了懷念情愫與思念的傳遞,我想,那是一種期待,寄出信件後等待回覆的「期待」,因爲這種「期待」是有「時間」加持的「醍醐」味……,尺素之間,不若如今那麼「速食」的回覆與回應!這種「進步」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如果說好,不就是承認接受「速食文化」下的薰陶?如果說不好!是不是成了「守舊」不變通的古板?沈潛於過去歲月的桎梏迷失?

 

事實上,這類的情事,應該並沒有什麼對與錯或是與非,被取代了,得到了「什麼」也相對會失去「什麼」,有得有失,得失之間,又有什麼可說的呢?這就是時代的變遷(不一定是進步),每個人心中對於這種「得失」也同樣的不會有一樣的標準與想法的,即使是像筆者一樣從「欲寄彩箋兼尺素」的那個時代產生、走過、直到現在的「千里連繫一鍵中」,我也提不出這之間改變下的優異……,倒是,筆者仍然有時候,會用寫舊時魚雁的心情與筆觸去詮釋……然後用電子郵件寄出……,畢竟這之間,還是有著「信」的感覺,至於「群組通訊軟體」就完全連這種FU也沒有了,筆者也學會用Apple music 去欣賞與收藏音樂,從此光碟片也走入歷史了(光碟之前先取代磁帶式的音樂卡帶與影輯),只是弔詭的是……筆者蒐集的音樂都是老歌,屬於筆者那個年代的老歌,不管是西洋的或是國語的……都是我年輕時的曲子,無形之中這也是一種演進?

備註:本文《欲寄彩箋兼尺素》初載於二零一八年七月三十一日


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重陽菊花倍思親






雖然重陽節還有半月餘,但是在這鳳凰颱風來襲的週日清晨,從藏閣的桌案


上眼望窗外風雨的肆虐,不但有視覺上的「…滿地黃花堆積…」,也有聽覺


中「怎敵他、晚來風急?」的氛圍,此時,也正是「乍暖還寒時候…」,故


昨夜也「最難將息」啊!







至是難以休息,卻也做了一夜秋夢,夢見雙親慈祥的面容,吾不禁潸潸淚流


,只是不孝人子,總是有樹欲靜而風不止的遺憾……,在這即將來臨的農曆


九月是菊花盛開的季節,俗稱「菊月」,所以重陽節也叫「菊花節」,古時候


重陽節的活動很多,既要賞菊賦詩,也要登高遊宴,甚至騎射遊獵哩!所


以重陽節一天的時間是不夠用的,通常都是兩三天的連假吧!





古時的詩詞人賞菊賦詩,想來非常的「生活化」,從孟浩然的「…待到重陽


日,還來就菊花。」;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又「菊


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詩仙李白的「昨日


登高罷,今朝又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還有李清照的「……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


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可為名句。 





菊,是「四君子」之一,古人把菊花比喻為不趨炎附勢、不同流合污的隱


士,據悉菊本是「鞠」字,是「窮」意也,所以九月深秋,百花落盡,唯


有菊花「燕知社日辭巢去,菊為重陽冒雨開。」,蘇東坡也云:「荷盡已無


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秋菊蟹黃,歷代詩人賞菊飲酒喫蟹,不絕於


……杜牧的「別後東籬數枝菊,不知閒醉與誰同」;李白是「攜壺酌流觴


,菊搴汎寒榮」;杜甫有「明日萬條盡醉醒,殘花爛漫開何益」;加上白居


易的「黃花助興方攜酒,紅葉添愁正滿階」;民間也有「九月圓臍十月尖,


持螯飲酒菊花天」的諺語,這秋菊與醇酒相得益彰也!





二千多年來,重陽時節,真的是一個可以入酒、入詩、入畫的日子,也是


一個登高望遠、祭祖思親與敬老崇孝的節日,重陽給人秋高氣爽的氣氛,


文人騷客又留下了數不清的深厚人文詩賦,毛澤東也說過:「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劉長卿的:「九月登高望,蒼蒼遠樹低


……」;邵大震的:「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雁一向南飛遠


,遊人幾度菊花叢。」;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


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多麼的感傷、懷念………。





由於時代的變遷,滄海桑田,通訊科技的突飛猛進,以及網際網路的無遠


弗屆,雖然重陽節尚未失去傳承,但其義蘊早以太過遙遠了,現在的年青


人能夠賦予重陽節新的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嗎?我想用很樂觀的態度去相


信這個現象的變化,卻也悲觀的難以自圓其說。





在一個重陽時節的前夕,我只能「守著窗兒,獨自怎生的……」,祭祖


親,待到重陽日,登高望遠,兄弟姊妹們遍插茱萸,雖沒有欲賦新詞的才


氣,但有欣賞古人留下的豐富詩詞文化,伴隨著蕭瑟的秋季裡,朵朵綻放


的菊花,再來「三杯兩盞淡酒」,口中可吟著李清照的《一翦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


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纔


下眉頭,卻上心頭。」






春城無處不飛花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唐‧韓翃‧寒食







承昨日的橋頭糖廠,那一天,我也拍下了「花田囍事」活動,當時也正是


高雄小鴨大夯時哩!所以牠當然也成了主角之一了,找了一首詩來搭配,


春城無處不飛花吧!雖然不是很合,湊合湊合吧!哈哈!





一邊賞圖,一邊賞詩,了解一下典故:





寒食是一個節日名,舊俗指清明節前一天,這有個典故。傳說春秋時晉文


公結束流亡回國即位後,要封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願意,就帶著母親隱


居到山上去。晉文公想逼他下山,就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肯下山,結


果母子二人被火焚死。後來晉文公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用煙火做飯,以寒


食表示悼念。後來這一天就叫做寒食節,家家不能舉火。





至於這首詩春城無處不飛花」的春城,指的是春天裡的長安城,與一般


常指的雲南昆明是不同的,這就好像綠島小夜曲的綠島指的是台灣島,而


非火燒島,港都夜曲的港都不是高雄,而是基隆,一樣的情況!





這其實是一首諷刺詩,前二句寫仲春的景色,後二句暗寓諷喻之情。後面


兩句是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


裡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寵臣(五侯)也可得到這份恩典。 按:只許


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五侯是漢獻帝時代的五宦官,詩人借古史傳說


為題材,旨在諷刺當代有權勢者的行為。






扶不起的阿斗






三國時代的劉備,也就是蜀國的開國君主,他的兒子也是繼位者,叫做劉禪


,字公嗣,又字升之,可是大家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習慣叫劉禪小字「


阿斗」,而且常常會用「扶不起的阿斗」來指他政事無才幹,闇弱無能、賢


愚不辨等等,即使是智冠群倫的諸葛亮也扶不起,除了「扶不起的阿斗」這


個封號,劉禪也是成語「樂不思蜀」的典故製造者,這兩句都是負面評價,


但是綜觀史書(《三國演義》算是小說)記載,這樣說劉禪,實在很不公平,


因為劉禪儘管就算稱不上是一位大有作為的明君,卻也絕對不是一個低智無


能的庸主,很多替他抱屈申冤的文章也逐漸浮上檯面(),本文也是其一。


                                                         

                                                               


筆者按:那些文章寫的很不錯,但是抄來抄去的,搞不清楚誰是原作者。





有人開玩笑說,會有「扶不起的阿斗」,其實兇手有兩人,一個是趙子龍在千


軍萬馬中救主時,兵戈馬亂,可能嚇著了少主子,要不就是劉備摔阿斗於地


時,把兒子給摔笨了,當然這是玩笑話,劉禪身子骨好的很,活了六十有四


,比他老子還長壽呢,而且在位長達四十一年,這裡插句話,他寵幸宦官黃


皓是最後五年的事,所以有人說是黃皓害蜀漢滅國的,這也是天大的笑話,


有沒有黃皓,蜀漢都會滅的,有助燃性,沒必然性。劉禪據《三國志》記載


,是由劉備的妾室甘夫人所生,是劉備三位庶子中最為年長的,可是他應該


也不是長子,反正也不可考了。(沒有嫡出的?)





首先我們來討論,劉禪繼承帝位時,年僅17歲,繼位初期也確實聽從父親


的遺命,放權於丞相諸葛亮處理軍政大事,「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直到


諸葛亮死後,據《三國志》記載,劉禪廢除了丞相制,設立尚書令、大將軍


和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軍政事務分開,請注意,這時候的劉禪26歲,後


來「乃自攝國事」,提出「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由蔣琬、費禕


、董允等人主政,修生養息,累積蜀漢自我的實力,親自處理除了對外戰爭


之外的國內軍政事務,劉禪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的「咸決於丞相


」的政局。





劉禪自攝國事近三十年,在詭譎、爾詐我虞的三國時代,如果他只是貪圖玩


樂享受;不思進取;生活腐化的公子哥,以三國最弱的蜀漢而言,根本撐不


了幾年,更遑論三十年了,相對的,劉禪應該是腳踏實地與韜光養晦的治理


國家,他不僅有著豁達的氣度,也有相當的智慧,所以劉備在遺詔中說:「


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


之,勉之!」而諸葛亮也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


仁敏,愛德下士。」(請注意諸葛亮是一個不阿腴奉承的人,甚至很少誇人)





在其他的正史中,也有很多中肯的評價:《晉書李密傳》張華問李密:「安


樂公(劉禪)何如?」密曰:「可次齊桓。」華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


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


也。」;《三國志》盧弼集解引周壽昌說:「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與


「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這句指的是樂不思蜀的行為,有關樂


不思蜀的故事,本文不再贅述);陳壽於《三國志》中也認為劉禪是「素絲無


常,唯所染之」,所以得諸葛亮輔助是「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寵信黃皓卻


是「惑閹豎則為昏闇之後」。





綜觀上述的史書記載,相互對應且居中揣摩,用邏輯的推斷,劉禪雖說不是


雄才大略(事實上,就算有也發揮不了,蜀漢太弱了),但也算是一明君了,


怎麼說呢?首先,劉禪反對北伐,但是面對諸葛亮的治國方略,劉禪深知「


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故他仍是默默的支持且完成了領導集團的穩


定和諧,這就可以算是一個具有寬容大度的政治家了,所以「後主之賢,於


是乎不可及」是正確的。(劉禪曾規勸急於北伐的諸葛亮:『相父南征,遠涉


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只是諸葛亮聽不


下去罷了)





諸葛亮死後,劉禪開始發揮他的治國理念與方針了,他告誡蔣琬對於曹魏不


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劉禪對於姜維也諸多制


衡,令其屯墾漢中的沓中,那時劉禪已經46歲了,早就獨當一面了,雖然


後來鄧艾偷渡陰平大軍壓至成都,諸葛瞻領兵迎戰,但戰敗亡,為了保全子


民,免於被曹魏屠城而降,劉禪這樣作,不失為上策,也稱得上是「天資仁


敏,愛德下士。」的了。(難道要死守等姜維來救?那邊還有鍾會呢!)





三國時期,所有的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就是劉禪,我前面有提過了,四


十一年之久,而三國中最弱的也是蜀漢,以最弱國卻在位最久,在群雄割據


、兵連禍結的戰亂年頭,劉禪,肯定有其過人之處,諸葛亮的輔佐只有前十


一年,後三十年才更是重點,我們從劉禪處理魏延造反的事來看,可窺之一


二:魏延造反,卻誣奏楊儀造反。劉禪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說:


「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而魏延被殺後,劉禪


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


葬之。」,算是刀切豆腐兩面光。





當然,劉禪也有其弱點,尤其在婚姻生活上,先娶敬哀皇后(張飛長女),很


明顯的懷柔政策,敬哀皇后於237年去世,又再娶張皇后(張飛次女),更明


顯的,劉禪無法選擇自己所愛的人,所以有一些宮闈傳聞(其實不是傳聞,


只是語焉不詳),但是這些也並不影響他的政績,總之,「樂不思蜀」是劉禪


的韜光養晦,而「扶不起的阿斗」更是以訛傳訛,甚至可以說是小說的藝術


加工,我們應該還劉禪一個公道!






未央格裡的蒼穹

  我一直不喜歡「時尚」這個字眼,它代表對自信的缺乏,一種人云亦云的膚淺,它,只比流行好一點點,因為只有在時空中沉澱的時尚才會留下來,那就是「品味」,而經歷淬鍊的品味,才能成為「風格」,風格逐漸凝聚成「主義」,終於,對主義的執著成為一種「信仰」,但,信仰往往又回頭扮演著流行與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