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鴻爪

顯示具有 藏閣賞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藏閣賞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4月7日 星期五

隨風而逝


 本篇﹝隨風而逝﹞要談的是世界名著《Gone with the Wind》這本書與電影中一些名句,談不上賞析,因為本電影就是在1940 年奧斯卡獎中,獨得十項的《亂世佳人》,如何?如雷貫耳啊,而書名的中譯為《飄》,篇名稱為﹝隨風而逝﹞,實在是不想攀附《飄》與《亂世佳人》兩者之光啊! 按:《飄》與《亂世佳人》得獎無數,在美國文化商業史上,可謂為翹楚。

 

Gone with the Wind》的作者是Margaret Munnerlyn Mitchell ,是作家也是記者,重點是她得過普利茲獎,在1937年獲得,筆者曾想過台灣的記者,可能一千年也得不到這個獎,在十五年前,也許還有機會,現在是想也不必想的,台灣記者素質不是差,是太幼稚了。(除非未來能成長)Margaret Munnerlyn Mitchell的書《飄》至今已發行了三千多萬冊,成為世界名著,媲美《傲慢與偏見》、《簡愛》、《咆哮山莊》等等,而拍成電影的《亂世佳人》膾炙人口,得到十座奧斯卡的殊榮,且成為好萊塢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這紀錄不知被破了沒),而且《飄》是作者在世時出版的唯一作品,也是美國史上最為暢銷的小說之一。

 

此書名取自恩斯特·道森的詩《sum qualís eram bonae sub regno Cynarae》第三段第一句:

「我忘卻的太多了,Cynara! 隨風而去。」

(原文I have forgot muchCynara! gone with the wind)

筆者記得之前也有寫過一篇﹝大悲劇﹞,也是以「名句」來欣賞的,這一篇﹝隨風而逝﹞,也一樣是同一性質的展現模式,只是將小說與電影都混合了,如下:

 

小說中出現:「當Scarlett為躲避北方軍對亞特蘭大的轟擊,逃回她家族的農場--塔拉。有一個瞬間,她想到:塔拉還在嗎?抑或是它已經隨着席捲喬治亞州的風暴而去了呢?

(Was Tara still standingOr was Tara alsogone with the wind which had swept through Georgia)

 

Ashley承認Scarlett很吸引人,但是Melanie更適合自己,Scarlett給了Ashley一個耳光,當她發現Rhett在旁邊偷聽的時候,對他說:「先生,你不是一個紳士!」

Siryou are no gentleman!)

Rhett予以反擊:「而妳,小姐,並不是一個淑女!」

(And youMissare no lady)

 

南北戰爭後,在回家的路上,Scarlett發現十二橡園已經焚毀,塔拉莊園還在,她的母親剛剛去世,而她的父親由於過度悲傷而神經錯亂,塔拉莊園被軍隊洗劫一空,Scarlett發誓要讓家人不再挨餓:

 

「上帝為我作證,我將不再飢餓。」As God is my witnessI'll never be hungry again

 

Rhett邁出大門的時候,Scarlett問:「Rhett,如果你走了,我將去哪裡?我該做什麼?」 

Rhettif you gowhere shall I go What shall Ido?)

Rhett說:「坦白講,親愛的,我一點也不在乎。」

Franklymy dearI don't give a damn。)

 

Scarlett站在台階上,在絕望之餘又燃起了希望:「塔拉莊園,我的家!我要回家。總有一天我會讓他回來的!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Tara! Home I'll go homeand I'll think of some way to get him back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原發表於2012/02/29蒼穹未央:

http://blog.xuite.net/wtd456/twblog/104842551

 

命運的十三個交叉口


Thirteen Conversations About One Thing這部片子是我在2009年,從租片商店用每片一元所購得,當時正值VCD轉成DVD的年代,所以租片商急得出清VCD,而我撿便宜,好像挑了十餘部片子,Thirteen Conversations AboutOne Thing是其中的一部,當時看完了,頗有感觸,但是收入「藏閣」之中後,就開始蒙塵了,昨晚拿出來溫故知新,發現感觸更深,寫了這篇賞析……。

 

                                                                                                                    

 

看這部影片須要有點年紀的人來看,才能有所見解與收穫,年輕人,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會看得下去,只會覺得說教、沉悶與悲觀……,但是,以筆者而言,每次看都會有新的領悟,這除了是歲月的刻痕所留下的深度外,也是對於人生命運銓釋後的無奈?總之,來聊聊這部很不錯的影片吧!

 

 

 

命運的十三個交叉口,導演採用的也是小說家常用的麻花結構,有五個截然不同的角色,所穿插出十二段平實生活所發生的轉折,毫不相關的角色,他們的無心或是有心之過,卻對另一個生命造成嚴重衝擊與影響……,這十二個段落,有著十二句警語?還是箴言?我把它們整理如下,並加上一段或一句筆者自己的看法:

 

 

 

一、哪兒有開心的人?( Show me a happy man. )

 

按:幸福和快樂存在的地方,詛咒似乎總是存在的。

 

 

 

二、你看起來好嚴肅。( You looks so serious. )

 

按:從一成不變轉變到另外一個一成不變。

 

 

 

三、無知乃神賜。( Ignorance is bliss. )

 

按:無知是福,不是安慰,也不是咒語。

 

 

 

四、我曾認識一個開心的人,他的開心是個詛咒。( I once knew a happy man,His happiness is a curse. )

 

按:幸福也可能會是詛咒,在這裡似乎得到體驗,快樂永遠不能長久。

 

 

 

五、去他媽的罪惡。( Fuck guilt )

 

按:內心掙扎到了極點。崩潰!

 

 

 

六、問問自己開心嗎。( Ask yourself if you're happy? )

 

按:離開謊言針對快樂而言,它存在意義嗎?

 

 

 

七、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 Fortune smiles at some but laughers at others )

 

按:得到的總是需要付出的。這是真理,不管是,面對生活中的各方面都是。擁有了,意味著你必須要為所要擁有的付出代價。

 

 

 

八、突然變聰明了。( Wisdom comes suddenly )按:最愛的人和最信任的人,往往是真正傷害的源泉。

 

 

 

九、我回不去了。( I can never go back )

 

按:他用刀繼續劃破傷口,讓血永遠流下去。

 

 

 

十、心靈自有所屬。( The mind is it's own place )

 

按:他自己已經迷茫他要找尋的生活會是什麼?一成不變已經被徹底改變。

 

 

 

十一、我已準備投降。( I'm ready to surrender )

 

按:不可逆轉的生命,不可逆轉人的命運。幸福會是一個古老的咒語嗎?

 

 

 

十二、十八英吋的個人空間。( Eighteen inches of personal space )

 

按:關於幸福和快樂的詛咒,還是有辦法來解開的,那就是始終保持著真心的微笑,命運只有在微笑中才能創造奇蹟。

 

 

 

有人也許會問,不是命運的「十三」個交叉口嗎?怎麼只有十二段故事?有關這點我也覺得奇怪,不過有許多影評人很牽強的把第四段拆成兩段,也有些人硬是搞了一段湊成十三段,我不以為然,我認為這跟紫禁城太和殿的九龍椅一樣,椅子上只有八條龍,皇帝坐上去剛好九條,「十三」個交叉口,我們觀眾剛好也算是一個Conversation,所以,你們認為呢?

 

 

 

「命運的十三個交叉口」是一部好片,但是有深度的影片也要有厚度的觀眾才能體會,毫無疑問人一生中都在追求幸福快樂的生活,然而現實總是背道而馳的,看了這部電影我們明白理想是多麼遙不可及,即使達到也是一時的絢爛而已,唯有堅守信念、樂觀面對才是長久之道,生命中從運氣而衍生的起伏其實只是一種試煉,不必將得與失當作是一種絕對,生命真正的價值絕對不是獲得,而是一種無悔的真誠付出。

 

 

 

 

 

片中有許多鐫永可勘玩味的句子,我把它們拿來當作本文的結束吧:

 

 

 

………看起來冷靜也許只是習慣了感覺孤單…………

 


………這城市這麼擁擠, 但人人設法不看彼此……

 

 

 

……有時,我希望能預見未來………但這正是問題所在……

 

 

 

……人生只有往回看時才有意義,可惜我們只能往前活………

 


幾堆竹素話藏閣




藏閣,筆者的書房,一直以來都是堆放書卷之處,鼎盛時期,濫竽充數超過四千餘本書籍……四、五坪的小書房,除了門窗之外,四壁幾近為書櫃,那時存的不是書香而是菸氣,且說數年之前,筆者心之一橫將書房徹底清掃,破心中之「賊」,除眼中之「釘」,藏閣整體瘦身而剩餘千餘本,又因,當時戒菸已逾十載,菸味逐漸被咖啡香所取代(藏閣內增購咖啡機已行之有年,每日清晨一杯早已為儀式……),書房四壁之牆紙亦已於掃書時更換(幽暗鎖晝的窗簾,也更新為明亮之捲簾),也算是進入一種洗心革面的決心了……近五年多以來,藏閣每年還是逐年增購適量的書籍,以供筆者修身養性……目前看來,截至今年底應該會超過二百八十本,可參閱最新一期的記錄文 —-《誠諾藏書十四》即可得知,不過在斗轉星移的歲月中,藏閣內之藏書種類數量,與之前相比,漸漸有著明顯的差異,且聽我娓娓道來……。

 

 

  

年輕時的我,自小喜歡看倪匡科幻與金庸武俠,早期書房裡收藏的自然也大都是這類的書籍(甚至還有漫畫),年過三十~四十以後,特別鍾愛中國歷史與古典文學,整間藏閣單單歷史相關叢書恐怕超過千餘冊,而且對於唐詩、宋詞、白話文學……等等也都照單全收,以文學素養來說,雖然不高但也不能算是太低,也就是這段時期的收藏,才會讓藏閣有機會超出四千本書之譜,不過自從清掃完畢後,筆者對於習讀方向,也慢慢有著改變,首先,除了原有對歷史的興趣不變外,增加了對日籍作家東野圭吾本格派推理小說的喜愛,從二零一六年至今,台灣已出版的八十餘本東野著作,已被我全數收藏,每本書至少都已經看過一遍以上,此外,丹布朗的七本全集也囊獲其中(有幾部我甚至事先看書後才看電影),最後,也收藏了有華裔血統的美國作家泰絲格里森在台灣出版的所有著作,截至目前為止,應該有十五本之多……。

 

  

 

從上述之基礎,可以感覺到筆者開始閱讀翻譯小說,這大約是五十歲左右以後開始的「習慣」吧,雖然上面三位作家,不是每本書都能達到我的喜好程度,但是,能讓筆者全數收藏,自然有其獨到之處也,在這之前,也只有倪匡的書能讓筆者全數收藏的~以倪匡小說而言,我喜歡衛斯理系列;以泰絲格里森來說,我偏好莫拉與珍的搭檔(據說有拍成電視美劇系列)故事;丹布朗自然是湯姆漢克斯……不!是羅柏蘭登教授才對,呵呵;至於東野圭吾是最特殊的……我並不會特別喜歡湯川學、加賀恭一郎這些主角系列,反而偏愛他文章內的溫度與人情……例如:〈解憂雜貨店〉、〈秘密〉、〈流星之絆〉、〈聖女的救贖〉、〈嫌疑人X的現身〉與〈使命與心的極限〉……這類的書籍,而像〈白夜行〉、〈幻夜〉與〈分身〉這類人性陰暗面極深的故事,筆者讀來特別的抑鬱,雖然寫得很好,但是不太可能再看第二遍了。

 

  

 

除了這些翻譯小說與作者,筆者最近還增加了……劉欣慈(大劉)膾炙人口的〈三體〉;史蒂夫卡瓦納的「騙子律師」系列作品(目前有四部),米澤穗信、李柏青、陳浩基、姜峯楠……以及日本國民作家宮部美幸的數部作品(這也是一位相當多產的作家),包含其知名度極高耗時五年才完成的百萬餘字的鉅作〈模仿犯〉,我很用心的……她花了五年寫成,我也用心的讀了足足五天(全天)才看完。至於原來歷史類的相關書籍,也扎實的看了數十冊,其中最值得拿出來說嘴的,就是李開元博士的〈秦謎〉、〈秦崩〉與〈楚亡〉三部曲,簡直是把歷史當成推理小說寫,而且是有考據的……實在是太讓人欣賞了!另外的重說史系列的〈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靖康之變〉、〈明朝的大人物〉;金哲毅老師的「國父們」三部曲,李開周寫的宋朝的過年、喜宴與茶飲……等等。

 

 

 

 

這些目前留在書房裡的「舊雨新知」,都是筆者視為一輩子的朋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的堆砌在藏閣裡,隨時可以陪伴著我今後一生之中,每個階段的成長與淬鍊,也許有網友們會問……那被您丟棄的那二千多本書是怎麼一回事呢?事實上,當初下定決心要「清掃」這些書籍是有相當大的取捨與決心,首先,是藏閣實在是放不下那些書了,也必須要撤掉幾乎佔據兩面牆的書櫃與書架,改成目前的「格局」,方能有較為舒坦的空間,去做許多藏閣要擔任的幾個「新」任務……說的更直白些,自從筆者被酒駕撞殘之後,外出常態性的運動已經成為奢侈的夢想,故室內騎車運動成為一個「必要」(要騰空間放車),另一個「必要」是自行創業後,藏閣也成辦公室了,它已經成為筆者這輩子不輸給臥室的另一個更重要的「生存空間」,甚至超越臥室……基於藏閣的多元多功能化,這樣的改變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

 

 

 

後記:

 

 

至於如何淘汰那些書籍呢?首先是大學以前不重要的書籍,例如:經濟學就留著,商事法就捨去諸如此類的……全部丟棄大約二百本上下,而研究所的書,幾乎都還是留著,月刊期刊類的書也就不留了,以及太過於老舊或失去時效(包括一些變節的作者之前正面的著作,留著看了真噁心……),又或者沒有收藏價值的書……這些書整理一下還真的不少,記得當時沒有懸念就直接丟棄的書,約有八百餘冊,剩下的一千多本就只能慢慢篩選……有些賣給舊書攤,有些送人……有些還真的只能稱斤……記憶中,整理了超過一週的時間,搬得我腰痠背痛不已。

 

 

延伸閱讀:

 

《西河鉅細說藏閣》(上)

二、《西河鉅細說藏閣》(下)

三、《幾堆竹素話藏閣

四、《藏閣默化拾遺

 

未央格裡的蒼穹

  我一直不喜歡「時尚」這個字眼,它代表對自信的缺乏,一種人云亦云的膚淺,它,只比流行好一點點,因為只有在時空中沉澱的時尚才會留下來,那就是「品味」,而經歷淬鍊的品味,才能成為「風格」,風格逐漸凝聚成「主義」,終於,對主義的執著成為一種「信仰」,但,信仰往往又回頭扮演著流行與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