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鴻爪

顯示具有 珍饈蒐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珍饈蒐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4月7日 星期五

鹽埕美食之旅

 


高雄市的鹽埕區,是個極早開發的行政區,當然,放至二零二一年的現在來說……絕對算是一個沒落的老區域沒錯,雖然懷舊的建築物中,可以感受到風華不再,也從愛河兩岸發展之光景,隱約可窺見端倪……但是,它是我們老高雄人,從小到大的回憶,姑且不論壽山、港口、西子灣、動物園……等等景點,光是說到美食就可介紹個幾十篇而不止……十年前,筆者曾經在〈蒼穹未央〉之〈珍饈蒐誌〉裡簡略地寫了三篇,僅放在本篇後供參考,而今,因為新冠病毒三級警戒之故,每天幾乎都往鹽埕區外帶美食當三餐,又……光是之前騎單車時,總是沿著愛河畔巡禮美食之旅……並混合著年輕時的諸多回憶……鹽埕區美食之旅篇就此展開……。

 

 

 

鹽埕區目前的人口,大約是兩萬三千多人,是縣市合併前的行政區中最低的人口數,比筆者目前居住的「里」人口數還要低……但是,鹽埕美食之密度絕對是高雄市之冠,筆者居住在河堤社區,是愛河的中上游段……在尚未被酒駕撞成身障人士之前,總是常常騎著單車上下班或是傍晚、假日運動休閒……順著愛河自行車道而行至鹽埕區,享受著無邊無盡的各式美食……好不快活!今天就來回味著這條路線之旅……首先,當順著河畔騎著車經過建國三路轉向愛河畔左岸時,在建國四路順向上有一間斗六冰城,騎車累了可以來這裡吃冰棒或冷飲,這間店的總店在旗津,本店算是鹽埕分店吧!

 

 

 

接著,就進入鹽埕區的「區本部」囉,說到牛肉爐,有味味香廣東汕頭牛肉爐廣東汕頭勝味牛肉店兩間倚天屠龍雙絕(當然還有許多家名店,我只介紹我常吃的,或是我會吃的食物……譬如禽類我不吃,就不會介紹到,所以馳名的鴨肉珍雞絲麵系列……可能就遺珠之憾了),這個區域內還有米糕城、黃小琥親戚開的五十年杏仁茶與老闆臉超臭的大ㄎㄡ 胖炭烤三明治外加有名到被檢舉開發票的阿英排骨飯以及斜對面的尚芳土魠魚羹……,巷弄內也有媲美文璋陽春麵的榮璋陽春麵,同一邊的三角窗有桃樂思便當專賣店,其斜對面有老人家愛吃的瀨南街老蔡虱目魚粥,這間店三、四人隨便吃個早餐要個上千元是跑不掉的喔!哈哈!

 

 

 

走過對街……老字號的小西門燉肉飯以及旁邊的無名巷弄湯包都是一絕,但這間是湯包,與金記溫州餛飩的小籠包(鹽埕街口下午也有個小攤位有賣迷你小籠包,而有間隱藏版的餛飩與小籠包店知味村,風味也極佳……可惜似乎沒有營業了……)是不一樣的喔……隔壁條巷弄就是有名的大溝頂美食區,裡面從五福路這一端算起有賣豆花、西式糕餅、手工蛋糕牛蒡魚丸米粉湯孫家肉粽、大溝頂魚丸湯、碗粿、蝦仁肉圓……跨越大仁路後有阿囉哈大溝頂滷味,雖然現在分裂成姊弟兩家……反正應該都是原味滷汁吧……再回到旁邊的七賢四路上有冬粉王與某巷子裡的京華餐廳平津涮羊肉;兩間五十年以上的阿婆冰婆婆冰(又是兄弟鬩牆的分裂?總之是親戚之間的糾隔),這些都是鹽埕老美食的代表(以前還有一家老正興江浙菜,裡面的蘿蔔絲餅堪稱一絕……可惜已經搬離鹽埕區了),左轉到五福路上,極具盛名的港園牛肉麵以拌麵馳名……還有以湯頭濃郁的老宋牛肉麵都是高雄牛肉麵的翹楚,另外再補充附近有間下一鍋水煎包,店名就是下一鍋,因為始終要等下一鍋……。

 

 

 

離開鹽埕區的「區本部」與「泛區本部」(指靠近五福橋與愛河畔駁二新設區附近),就往哈馬星西子灣方向而行了,這個區域的美食也很多,也值得介紹,但是我還是只取其中幾家我常吃的店家介紹吧,首先是前往旗津渡輪口附近的大碗公冰品蘇阿嬤雞蛋酥,這兩樣都是從小吃到大,尤其是後者……最喜歡咖哩口味的雞蛋酥,她是用炸的喔……,事實上,本文篇中所介紹的美食,大多都有上過電視報導或雜誌,所以,筆者僅寫其商店名稱,大家想要深入了解可以自行「谷狗」即可,哈瑪星有個代天府,廟口前的小吃也很棒,有水餃臭豆腐哈馬星麵線羹烤黑輪糖釀煮地瓜綠豆湯……以及知名的哈瑪星旗魚丸,是電視上的常客,旁邊的巷弄有一間順和排骨大王是中山大學學生的最愛……好吃又便宜友善加飯,呵呵。

 

 

 

最後,附上一張鹽埕區部分的「區本部」 地圖,是部分而已喔!光是看美食的密度點就令人食指大動吧!而我所介紹的,可能僅僅只是冰山一角而已,還有許多值得吃的美食,但是不在我的「關愛」眼神中喔!呵呵。最後簡單的說明一下,所謂的區本部,就是鹽埕區中心的老市區蛋黃區,而「泛」區本部上一段文有備註說明,哈瑪星西子灣算是一個比較偏渡輪口與旗津隔海相望的區域喔,而且另一邊連著壽山,依山傍海!多美啊!中山大學的校址就在這裡。

 

 

煉作瓊漿起素衣


有時候某一種食物,雖然不是主食,但你從來不曾遺忘,而且還能在寒冷的冬天裡,給你一些暖意,更奇特的是它也能在炎熱的夏天裡,給你帶來消暑的沁涼,這種食物,也可以當成飯後甜點,也能調理成鹹辣的餐菜或點心,甚至,它是一種回憶……,在午後的街頭裡,由老阿伯推著車子或騎著老單車叫賣……,在夜晚的巷弄中,你即使沒看見,也能聽見……「豆花~~豆花~~!」如何?想起來了嗎?

 

漉珠磨雪濕霏霏,煉作瓊漿起素衣。出匣寧愁方壁碎,憂羹常見白雲飛。

蔬盤慣梁同羊酪,像箸難挑比髓肥。卻笑北平思食乳,雙刀不切粉酥日。

豆腐詩清朝張劭

 

這首豆腐詩,拿來形容豆花,非常之貼切,我曾經在﹝細說豆腐﹞這一篇文章中也賣弄過,但是一來不夠「應景」,二來寫文的當下是兩年前的今日(差兩天),那一篇一個回應也沒有,而當日的點閱率,可能也沒多少,這就是經營兩年後格子的差別,真要看你對寫作的執著呢!呵呵,言回正文,豆花其實與豆腐,幾乎可以畫上等號的,且聽我道來。

 

在中國大陸,或是古時候,豆花全名叫做豆腐花,也稱之豆腐腦或豆凍,有看過電視劇康熙帝國的人,就應該有印象(在北京街上叫賣),山西話稱作老豆腐(我的繼父是山西人),而官話中老豆腐指的是北豆腐,反正都是由黃豆漿凝固後形成的中式食品或食材,不過豆花比豆腐更加嫩滑軟緻,這是兩者間最大的差別。

 

中國北方的豆腐腦多半為鹹辛味,而南方通常加入糖水食用,在台灣則集其大成,兩者兼而有之,中國北方的豆花用的凝固劑是鹽鹵,南方則是石膏,在台灣也還是兩者兼而有之,並且在口味及口感上極為細膩,也改良用洋菜、食用膠、海藻抽取物等等當凝固劑,不過,此類所製成的豆花,加熱會融解成液態的豆漿,石膏、鹽鹵則不會,總之,在台灣的豆腐或豆花,不僅是改良版,還是進階版呢。(用石膏或鹽滷,在口感上有明顯的粗澀的感覺,不過那也是種古早味哩!)

 

豆花的由來,應該是來自漢朝的淮南王劉安,就算不是他發明的,也可能是由他無意中發現的,原因與考證,我之前有寫過,但是一時找不到了,而站內搜尋引擎早已經壞了一年餘,故…就不連結了,事實上,從《本草綱目》上的佐證,可肯定的是「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八九不離十,而豆花與豆腐本是同源發現的,後來隨著料理的不同才逐漸分歧的。

 

我喜歡吃豆花,也喜歡吃豆腐(但這句話不敢公開說,怕被栽贓),原因是很多元的,但就如同我開宗明義首段所言,吃豆花是含有兒時記憶的延申,小時候偏愛甜的豆花,長大後則甜鹹冷熱皆可,完全取決當下的環境與情緒,在冬天,我喜歡熱豆花,尤其是加了薑汁的暖豆花,在飯後,我喜歡僅加糖水的綿密口感基本原味豆花,在清晨,我偶而喜嚐鹹豆漿(其實是豆花,但大家都這樣叫),當然我也懷念母親喜歡的三色豆花(將豆花本體摻入其他口味如雞蛋、巧克力、牛奶等等。)

 

有些豆花更多元,會加入綠豆、紅豆、芝蔴、水果……等等,甚至還有雪藏豆花(將豆花冷凍),但是我還是喜歡上段文字的表達中所述的豆花,到是川菜的麻婆豆腐,在我心中也是屬於豆花的地位,但它可是會辣的豆花了,豆花隨筆聊,先聊到這裡了。

 

閒聊吃牛排


記得小時候,家父第一次帶我去吃西餐,是在鹽埕區的某一家餐廳,好像是「蝴蝶西餐廳」,當時才國小一年級,不能記得太多了……只記得當牛排上來時,已經吃飽了,所以後來決定,長大後一定要自己去吃一次,當時對西餐的禮儀也是家父一一教導,現在年過五十好幾,也切了四十多年了,可以寫一篇牛排在台灣的感觸了,呵呵。

 

要寫牛排的種類,那有太多的專業文章,西餐禮儀也有很多達人會寫,所以我寫的是牛排在台灣的市場區隔,如何?像不像論文?這可能沒人會看,而且本人自從碩士論文後,再也未曾寫過論文,故改個名字,就叫閒聊牛排,內容就是從最貴的寫到最便宜的,然後說說自己的想法,就這樣囉!

 

最貴的牛排,首推茹絲葵,(這裡是指市場上可以吃到的,宮廷貴族不予報導,其實是沒吃過!) RUTH'S CHIRS是它的英文名子,記得不知是CHIRS首創然後賣給RUTH'S還是反過來,反正當時是RUTH'S CHIRS高雄的總經理跟我說的,因為他剛好跟我是同班同學,所以拜他所賜,去吃了好幾次,茹絲葵當然是超級的美味,從龍蝦湯到牛排,都沒話說,不過點菜可是一門學問了,這個有機會再說明,反正兩個人去吃一頓,不開紅酒的話,一般人可能四、五千跑不掉,而會點的話,三千可搞定,懂了嗎。

 

茹絲葵這個等級的牛排,我稱之頂級,(如鴻賓牛排等)接下來是高級的等級,我推出王品當代表,這王品每年過年,岳丈岳母都會請我們去吃,就是請女婿啦,原因很多就是對不敢吃略帶血紅的牛排者,王品鐵是首選,因為它是全熟的牛排,如果兩個人去吃的話,三千元以內應該沒問題的,服務品質也很好。

 

高級之下,我稱之中高級,就是西堤、鬥牛士等等,這一個級數的牛排館,從價位上來衡量,兩個成年人,應該可以降到兩千元以內,從美食的角度,坦白講真是一分錢一分貨,真是沒法與上面那兩級相比,但是至少氣氛與品質仍是一定的水平。至於像是貴族世家、我家牛排這類的就是中級了,裡面的牛排良莠不齊反正越貴的越好,大概是這樣的,這裡講的好,就是肉質上與重量上,口感與口味上的好,要看當時師傅的心情,還有自己的心情,懂吧!這寫的有點哲學了。

 

最後介紹平民級,也就是台灣特有的夜市牛排了,講到價格,它是最符合人性,(前面介紹的都沒人性,請網友不要這樣解讀)講到氣氛,它最特殊,這種用餐環境,上述那幾家是模擬不出的,重點來了,口味呢?  恕我直言,夜市牛排只要你選對家,不要誤踩地雷,口味絕對不輸中級,至於萬一踩到地雷,就當作牙齒復健運動吧!如何辨別地雷牛排?其實非常容易,看它是否門庭若市,抱歉其實也沒門,應該說車水馬龍,寫到這裡大家應該知道了,要嘛就吃平民級,要嘛就吃高級,這樣的CP值最高,最後透露一點,佳惠楠梓區的網友,後勁夜市的牛排不錯,符合上述標準,如果感覺不好吃,可能是當天師傅心情不好,多試一次如何?

 



未央格裡的蒼穹

  我一直不喜歡「時尚」這個字眼,它代表對自信的缺乏,一種人云亦云的膚淺,它,只比流行好一點點,因為只有在時空中沉澱的時尚才會留下來,那就是「品味」,而經歷淬鍊的品味,才能成為「風格」,風格逐漸凝聚成「主義」,終於,對主義的執著成為一種「信仰」,但,信仰往往又回頭扮演著流行與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