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我曾經想,過把軟體與硬體依據系統與技術上的要求,再加上環境上的
的配合與未來十年的可能擴充性,盡可能的分成幾個廠牌領域,講好聽點就是
集各家之所長,講的白一點就是政治分贓,搓圓仔湯,大家都有口飯吃,我也
好交待,但是這其實是很有難度的,因為這不是數學題目,把總數除以勢力數
加權平均一下就好了,因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最有影響力,台灣高鐵不就是一
個活生生的例子嗎? 現今的社會又有多少人有此堅持呢? 至少我可以告訴你
二十年前的我,有此堅持,可惜的是我當不了總統或行政院長。
採委會與評委會成立後,我是蠟燭兩頭燒,事實上是多頭燒,所以我將工作分
配給我的幾個下屬幫忙,從他們的表情中,我看得出他們想辭職,但是心有不
甘,不甘的原因是為什麼要我做?要我走路就明說嘛,我當然了解這一層,所
以幾乎花了五公斤的口水來解釋,而且定了幾項最高原則,他們才欣然接受,
什麼是最高原則? 第一是参與會議時,只聽不說,也就是絕對不参與任何
建議,只負責各方的意見紀錄,且要完完整整的提供給我参考,第二是我答應
只要奉行此原則,連續三年調整薪資,絕對說到做到。 最後是調查工作,我
會有一些私下的工作交辦,要保守秘密且嚴格執行。
有了這些原則後,做事就超然多了,但是整個採購案大約分三種層次的人,第
一種是技術幕僚,他們在乎的是「自己」的執行面,例如排版、印刷的考慮的
是未來的作業流程與品質,但是他們不考慮編輯與校對的考量,這種問題自然
要由他們的「團長」來溝通與裁示。
第二種的是「團長」級的考量,又要擺平底下各組的紛爭,又必須顧及正確的
決策,不能失去電腦化後報社的立場,更重要的是要與其他的「團長」爭取自
己團的最佳利益,還有掌握最高指導的心態趨向。
第三種是最高指導,也就是「層峰」級,「層峰」如果有一個,那就單純多了
但是看過前幾集的讀者,都知道「層峰」至少有兩個,而這個大案「層峰」有
四個,這複雜度多了一倍吧! 事實上您的數學不好,不是一倍,是二十四倍
,為甚麼呢,請復習自己的國中數學吧!
第一個「層峰」是掌握董事會的發行人,第二個「層峰」是採委會主席李常董
,然後是評委會的總經理,最後是經營權的社長,這四個人很像聯合國的安全
理事國,都有否決權,不須要投票的,說YES要四個都說,NO的話一個人就成
了,而我是哪一層呢? 其實我都不是,也都是。
因為技術幕僚希望我幫他們說服「團長」級,而「團長」級希望我幫他們說服
其他的「團長」,且獲得或提供「層峰」的訊息,「層峰」之間更希望我可以當
他們的代言人與執行者,但是我要選哪一個「層峰」呢? 吾心只能如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