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一篇 "淺談"之後,應網友要求 (自己講的),看不過癮,故嘔心瀝血
"再談中國狀元",這次選了幾個狀元,敘述其如何當上狀元之事跡,再給
與其封號為某某狀元,如此寫下去或許可以出一本書了,那書名,可以學
雍正朝的" 百官行述 "之另一個書名:冠纓百醜圖,前面要加一個狀元,
醜要改成態,再把淺談的內容稍為修改成為序,但這樣的書,若要風行,
是緣木求魚的。不再贅言,先從唐朝玄宗開元十九年的狀元王維說起。
唐朝的科舉制度,與以後各朝有些不同處,就是可以關說,走後門!
而且
是公開的,冠面堂皇的,所以試卷也不像以後那樣糊名彌封,打通關節與
否,除了實力之外,就看關係與手段了,有一點像推徴的味道,但唐朝人
的品格,可能比較高尚,所以自由心證,關說者未必庸才,而授人之託者
,也不一定是謀一己之私。例如:德宗貞元時,韓愈就向陸修推薦八人,
這八個人以後也很有作為。
在中國文學藝術史上,大詩人兼畫家,王維也是關說而成為狀元的,那一
年本來狀元已內定為張久皋,而王維去找歧王關說,他說我不是為了當進
士而已,我要當狀元,歧王當場回答等下一科吧,因為公主已經交代主考
官,狀元要給張九皋了。
王維就回答歧王,朝廷開科取士是為了選擇有
用之才,我與張九皋相比,誰優誰劣?歧王說:張九皋名氣不小,但仍遠
遜於你,我就想想辦法吧!後來歧王果然想了一個辦法,他要王維假扮為
自己樂班的班主,帶著一堆酒菜去拜訪公主,王維心裡很不是滋味,但還
是忍下來了,宴席中,公主發現王維英俊挺拔,相貌不凡,遂問歧王來者
何人,歧王借機讓王維彈奏最拿手的琵琶與自創的曲詞,公主讚賞不已,
覺得此人才氣橫溢,不可多得,後來王維又呈上自己已成名的詩句,公主
決定狀元還是推荐王維,最為合適,就這樣王維成了狀元。
王維詩畫都為一絕,故封號為
" 詩畫狀元 " 。唐朝講完,換一個宋朝的狀
元故事,宋朝以後的科舉制度,考卷可必須彌封,以免不公,所以也不能關
說了,本故事與上述無關,我要講一個很離奇的狀元故事,大家應有聽過張
飛打岳飛的笑話吧,其實這是上聯,下聯是馬涼變馮京。 馮京,原名馮
文簡,仁宗皇祐元年狀元,馮京鄉試時以第一名中舉,是為解元,翌年入京
會試,又中會元,但天公不做美,殿試時只得個第二名,差一點就連中三元
,他自己當時當然不知道,可是放榜時居然又中狀元,成為中國史上十七個
三元俱樂部的成員,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放榜的前一天晚上,考官們要把榜文寫好,明日清晨就南院放榜,寫完
後主考官再檢查一次以示安全,當時主考官檢察時,手裡拿著蜜糖水,不慎
滴了兩滴在第一名的姓旁,而最奇的是第一名的名子是馬文簡,主考官沒有
發現,等到要放榜時,檢查第二次,才發現有兩個馮文簡分列狀元與榜眼,
這下子仔細一看,才發現有兩團螞蟻( 在吃蜜糖水留下的味道),在馬字的
旁邊,主考官把螞蟻趕走,不一會又聚在一起,宋朝的人很迷信,認為是天
意,立馬告訴仁宗皇帝,把馮京提上一名,成為狀元。 馮京因蟻而成狀
元,故我稱之螞蟻狀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