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鴻爪

5,113

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淺談中國狀元






有一本世界級的書,書名為 " 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一百人 " ,原文:The 100 :


 A ranking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ersons in
history. By Michael H. Hart
,這本書曾


經引起很大的爭議,但不是今天我要寫的主題,我要講的是中國人入圍一百大


不過八人,其中第86名也是中國排名第六的隋文帝楊堅。他會入圍而且名次尤


在毛澤東與孟軻(亞聖孟子)之上,頗令人費解,其實說穿了,他的貢獻就是發明


與制定了科舉制度,是世界歷史的一大進步。







中國的科舉制度,肇基於隋,確立於唐,至此以後各朝都盛行不衰,一直到清


王朝壽終正寢,才劃下句號。 即使如此台灣現有教育升級的基測,公務人員


的高普考試,等等不也多少受了這些影響。狀元,是科舉制度下的產物,為什


麼叫狀元呢?因為唐朝時,鄉舉赴省試者,皆須投狀,故稱居首者為狀頭,又


科舉考試第一名為 " " ,所以又稱狀元。 可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沒有殿


試,故其狀元就是省試的魁首,同宋、元、明、清的會元差不多,但其待遇和


出身,則是以後各朝各代的會元無法比擬的。





中國到底有多少狀元?先上一下統計學吧,根據各朝代舉行科舉的次數推定,


中國進士科的狀元總數是七百六十九人。( 文狀元的部分) 武狀元的正式稱謂


始於明崇禎四年,而清代沿襲之,共兩百餘年,有史可查者,武舉殿試共舉行


一百一十七科,因此武狀元至少也有一百一十七名,若將崇禎朝以前,含唐宋


元等朝之武舉第一名算入武狀元之列,則至少有五百名以上,故中國狀元總數


,當在一千五百人左右。





先談談狀元的一些趣事,有一古語 " 連中三元 ",三元者,即鄉試解元,會


試會元,殿試狀元,一個人若能連中三元,實屬不易也,這應比世界杯足球賽


的帽子戲法 ( hat-trick
)
難多了,特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與外國友人秉燭夜


談時,有一華人友人,用Hat-trick比喻連中三元,被我修理了一頓。  事實


上自唐代開科取士以來,至清朝結束也不過十七人有此殊榮( 有一楊寊與另


一四川楊寊應為同一人,若不同人則為十八位) ,三元少見,而會元兼狀元


者,亦屬不易,共有十一人,不過會考試的人(或者說善於筆耕者),大都不


太會做官,連中三元者,能幹到部長級以上的官員,也不過只有崔元翰、王


曾、馮京等人,而且也不是歷史名人,比較有名的為明朝的商輅,但也僅太


子少保矣!





如上述之統計與結論,狀元級的都不太會當官,可是在仕官的起跑點上,他


們是占有較大的優勢,以清朝為例:一甲三名,狀元,榜眼與探花,賜進士


及第,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與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分別約為


正五品與從五品,比照現代的公務員官職約為六至七職等( 甚至可到八),而


今高特考及格者約五職等左右,又二甲若干名約二十至三十不等,不一定


),賜進士出身,以庶吉士,主事,中書等等六品左右的官職,三甲若干名(


七十左右),賜同進士出身,以推官,知州,知縣等七品左右的官職為主,所


以學而優則仕,不一定。反觀現在以學者治國,博士內閣,效果如何?真不


知前車之鑑乎!





無論如何,科舉仍是當時學子士人十年寒窗不倦,求取功名的目標,從唐高


祖武德五年的第一位狀元孫伏迦起,到清光緒三十一年最後的狀元劉春霖止


,長達一千兩百八十餘年裡,還是出現不少名臣和軍事統帥,雖然也有不少


奸詐小人,而更多的是平庸之輩,在結束後還是寫出一些狀元歷史名人,讓


各位欣賞一下古人的另一風範。





狀元名人錄: 王維,柳公權,文天祥,翁同龢,等等。( 應還有但本篇非


學術論文,僅為博君一閒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未央格裡的蒼穹

  我一直不喜歡「時尚」這個字眼,它代表對自信的缺乏,一種人云亦云的膚淺,它,只比流行好一點點,因為只有在時空中沉澱的時尚才會留下來,那就是「品味」,而經歷淬鍊的品味,才能成為「風格」,風格逐漸凝聚成「主義」,終於,對主義的執著成為一種「信仰」,但,信仰往往又回頭扮演著流行與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