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鴻爪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寒夜‧巴金






不可否認的是《寒夜》我是先看了趙文瑄與劉濤主演的電視劇後,才在


好讀網上閱讀完畢,看完之後頗有切身之痛,這個痛就是無力感,一個


無法改變環境的男人與一個為愛執著積極的女人,而我的無力感正來自


這個無法改變環境的男人,言歸正傳,《寒夜》名列世紀百強第十一。



 


作者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


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 1923年從封建家庭出走,就讀


於上海和南京的中學。 1927 年初赴法國留學,寫成了處女作長篇小說


《滅亡》,發表時始用巴金的筆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從事創作和翻譯。從1929年到1937年中,創作了


主要代表作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夢》、《春


天裡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愛情的三部曲》。《


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說,出版了《復仇》、《將軍》,《神·鬼·


人》等短篇小說集和《海行集記》、《憶》。《短簡》等散文集。





抗日戰爭爆發後,巴金在各地致力於抗日救亡文化活動,編輯《吶喊》


。《救亡日報》等報刊,創作有《家》的續集《春》和《秋》,長篇小說


《抗戰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還魂草》、《小人小


事》,散文集《控訴》和《龍·虎·狗》等。在抗戰後期和抗戰結束後,


巴金創作轉向對國統區黑暗現實的批判,對行將崩潰的舊制度作出有力


的控訴和抨擊,藝術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長篇


小說《寒夜》便是這方面的力作。





《寒夜》內容敘述,抗日戰爭時期的重慶。大學畢業生汪文宣和同窗


女友曾樹生相愛結婚。文宣的母親思想守舊,不滿這種自由戀愛的婚


姻,經常凌辱樹生,指責她的迷惑導致文宣瘦弱多病,並要把她趕出


家門。文宣為緩和矛盾只好讓妻子暫住宿舍。




文宣在文化公司做校對,薪水很低,生活艱難,身體越來越差。樹生


為減輕丈夫的負擔,在銀行找到工作。她一向持身嚴謹,但為了生活


,對銀行中人也不得不作些委婉的應付。豈知文宣對此產生疑心,十


分痛苦,汪母更藉此擴大事端。樹生為避免流言和安慰丈夫,自動搬


回家中。不久,銀行因戰事告急,遷往蘭州,樹生為生活著想,離開


丈夫和兒子小宣,隨同前往。她每月寄錢回家並常與文宣通信,但汪


母認為樹生的錢來得不乾淨,責令退回,文宣暗存銀行,以備不時之


需。




文宣失業,生活困苦,吐血更甚,但一直未告知樹生。一年以後,當


文宣病危時,才動用那筆存款,但終因無法醫治,於抗戰勝利之際病


逝。在草草殯葬後,老母孤兒啟程返鄉。當樹生回家探親時,早已人


去樓空。在一個寒夜,她獨自來到丈夫墓前哭祭,悲痛欲絕。最後,


形單影隻地消失在淒迷的寒夜裡……。





這個故事的結局,就在寒夜中結束,巴金的文筆洗練,但他自己則謙


遜的說自己從未想到要成為作家,事實上我看完小說後,發現小說比


電視劇還好看,當然電視劇也不錯,但是無法呈現出細膩的心靈呢喃


,如果有人問我,那樹生到底後來決定怎麼做,我只能說,我認為她


回到蘭州,去接那位男人的愛了,因為結尾時的兩段話,但是每個人


的解讀都不同的。





後記:本文初次發表於2011/04/05 00: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未央格裡的蒼穹

  我一直不喜歡「時尚」這個字眼,它代表對自信的缺乏,一種人云亦云的膚淺,它,只比流行好一點點,因為只有在時空中沉澱的時尚才會留下來,那就是「品味」,而經歷淬鍊的品味,才能成為「風格」,風格逐漸凝聚成「主義」,終於,對主義的執著成為一種「信仰」,但,信仰往往又回頭扮演著流行與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