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鴻爪

5,163

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歷史上的清談






中國歷史上,有一段時期流行「清談」,約起於魏晉南北朝,而真正在中國政治


歷史上取得壓倒性地位則是在宋代,原因大致上可以說是一種演進,從西晉開


始的清談,是以政治上的實際問題,是士大夫藉以表示本人態度及辯護自身立


場的方法,可是到了西晉後期直至東晉時的清談已是口中或紙上的玄言,喪失


政治上的實際性質,僅止於名士身分的裝飾品而已。







余英時博士曾說:「自漢末到魏晉,士大夫的精神還是有其積極的、主動的、


創造的新成分,不僅僅是因為在政治上受到壓迫和挫折才被動地走上了虛無放


誕的道路。這個成分便是『個體自覺』或『自我發現』。」


清談的藝術,通常就是道家,用最精粹的語言,最簡潔的語句,表達出來;東


晉時期清談到了後期,與佛教思想結合,漸漸發展為儒、道、佛三位一體的新


學,替後來宋朝融合三教、探討性命的理學奠定了基礎,成為新型態的形上學


,也就是宋代的理學基礎。





而為什麼會有「清談」這種文化(社會現象)的產生呢?起因應是漢末黃巾之亂


,中央政權瓦解,地方勢力抬頭,儒家經典隨之衰落,亂世之中,老莊思想逐


漸抬頭,一般文人不談俗事,不談民生,祖述老莊立論,大振玄風,最常談的


是《周易》、《老子》、《莊子》稱為「三玄」,這其實就是一種無可奈何下的思


想文化,與現今台灣的某些現象,頗為接近,且略為相似。





不過,從歷史上大黃金時代,諸子百家爭鳴,三教九流,那時期的思想文化,


何其豐富,知識水平思想的繁衍、進步,是健康且正面的,整個中國歷史上的


思想文化,除了明朝那種「大黑暗時代」與魏晉南北朝的「清談」之外,大致


上,我們可以稱之為有建設性的思考模式,所以,先撇開「大黑暗時代」那種


斷頭政治下的專制不文明的淵藪,「清談」在某種歷史的定位下,也是一種誤


國的、亡國的現象。節錄一段「清談誤國」的敘述:





「原先林泉隱逸,清談玄理,雖無益民生國計,然亦不致誤國。可是當滿朝高


官皆崇尚虛無,口談玄遠,再不理世事之務,國家必然遭殃。《世說新語.輕


詆類》中記載桓溫嘆道:「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


責。」劉孝標引《晉陽秋》標注時提到王衍要被石勒所殺時,曾告訴別人:「


吾等若不祖尚浮虛,不至於此。」看得出來王衍自己也察覺到事情的嚴重性。





當「名士」與「高官」合為一體,士大夫紛紛以不務正事、「動口不動手」為


清高,變亂就在這種風氣中孕育,其結果最後導致了西晉終於滅亡,中原地區




進入長達數百年的胡人統治分裂時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未央格裡的蒼穹

  我一直不喜歡「時尚」這個字眼,它代表對自信的缺乏,一種人云亦云的膚淺,它,只比流行好一點點,因為只有在時空中沉澱的時尚才會留下來,那就是「品味」,而經歷淬鍊的品味,才能成為「風格」,風格逐漸凝聚成「主義」,終於,對主義的執著成為一種「信仰」,但,信仰往往又回頭扮演著流行與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