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鴻爪

2014年2月3日 星期一

再談格蘭菲迪






上一篇我們介紹到十五年的等級,這篇再談格蘭菲迪,會介紹十八年到二


十一年的品級,都屬於層次較高的價位,但是還是國人消費的起的範圍,


下一篇「頂級的格蘭菲迪」就是三十年到五十年的高單價級數了。此外本


篇增加介紹一款1976年的特別款,供欣賞!










傳世精釀,珍貴風味首選


格蘭菲迪18年單一純麥威士忌





橡木、蘋果、肉桂…醇厚單一純麥調和橡木、蘋果與肉桂風味,濃郁卻又


高度熟成的威士忌。





格蘭菲迪18年單一純麥威士忌屬少量生產,綜合了西班牙Oloroso雪莉橡


木桶的甜味與傳統美國橡木桶散發的橡木風味。在巨型木製融合桶(Vast Vat


中混合靜置,使濃郁香醇的芳香交融,打造具有柔和青蘋果香氣與醇厚橡木


的口感,是一款格外順口的單一純麥蘇格蘭威士忌。


格蘭菲迪18年是酒中至尊所不可或缺的珍品。





嗅感


散發成熟果實、青蘋果和醇厚橡木的非凡濃郁香氣。





口感


散發高級乾果、糖果外衣的濃郁口感,包覆陳年優雅橡木風味。





終感


溫和、回味、不凡





評語


「品嚐過後…我對能在斯貝塞(Speyside)產區找到一瓶這種年份,且能散發


如此綿密細膩的口感與濃烈活潑的酒廠裝瓶純麥威士忌,覺得難以置信。」


(吉姆莫瑞(Jim Murray)2006年威士忌聖經)





自評:這瓶恰巧也是今年参加夥伴廠商尾牙的招待酒,(把本公司的十五年


給比下去了),這瓶酒對我而言,是無話可說,幾乎沒有缺點了,喜歡它的


濃烈活潑,但絕不刺鼻與辛辣,算是極品。











頂級價值,尊貴玩家的最愛


格蘭菲迪21年單一純麥威士忌





香草、奶油太妃糖、新皮革味





非凡的格蘭菲迪21年單一純麥威士忌在曾經盛裝過加勒比海蘭姆酒的橡


木桶中四個月之久,將威士忌融入稠密、豪放的太妃糖甜味。


這個年份的格蘭菲迪威士忌醞釀成散發濃烈活潑、精緻濃郁乳脂風味的


單一純麥威士忌。





稠密、豪放的單一純麥與香草、太妃糖的調和,隱隱散發清新皮革味。





嗅感


濃烈、香甜,散發香蕉、無花果清香與稠密的太妃糖風味。





口感


初聞溫和,漸而活躍生動,略帶少許煙燻、香草、薑、香料與新皮革味道。





終感


悠遠綿長、溫暖馨香。





評語


「這瓶不同凡響、口感複雜的威士忌,絕對是威士忌首選。」


Ian BanksRaw Spirit,尋覓完美杯中物(In Search of the Perfect Dram








自評:二十一年的格蘭菲迪,是我喝過格蘭菲迪裡的最高級,它與十八年的


蘋果香不同的是,濃冽香草的複雜氛芳,官方網站的形容皮革味、煙燻味,


對我而言都是淡淡混合的感受哩!











2008年新品


1976年單一純麥威士忌





雀屏中選的醇釀美酒,格蘭菲迪頂級純釀年度精選


不論是工匠學徒或專業工匠都必須經過經驗老到的大師指導,才能成為


頂尖的工藝達人。


格蘭菲迪釀酒大師大衛史都華(David Stewart)為了展現真切瞭解慢工出


細活與陳年的特色,絕非一朝一夕,特別邀請到三位「大師」及其「徒弟


」協助他挑選格蘭菲迪頂級醇釀。


200779日星期天,這六名專門小組成員加入大衛(David)與繼承其


衣缽的釀酒大師布萊恩金斯曼(Brian Kinsman),來到格蘭菲迪釀酒廠從


8號倉庫中挑出一桶酒裝瓶。


每位專門小組成員都將香味或芳香奉為最高原則,並以此作為查察格蘭菲


迪頂級醇釀品質的關鍵。





參與選酒過程的「大師與學徒」分別為:


倫敦備受讚揚的餐廳-野梅與蜂蜜(Arbutus and Wild Honey restaurants)


的首席主席安東尼戴特(Anthony Demetre)、阿布特(Arbutus)主廚艾倫克


利期帝蘇(Alan Christie Sous)、來自世界香味領導創作公司嬌蘭的首席聞


香師艾利連奎察德(Aurelien Guichard與嬌蘭新進聞香師圭勒芙拉芬尼


(Guillaume Flavigny)、美國頂尖威士忌雜誌-Malt Advocate的出版人兼


編輯約翰韓索(John Hansell),以及Malt Advocate雜誌總編輯雷布萊森


(Lew Brys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未央格裡的蒼穹

  我一直不喜歡「時尚」這個字眼,它代表對自信的缺乏,一種人云亦云的膚淺,它,只比流行好一點點,因為只有在時空中沉澱的時尚才會留下來,那就是「品味」,而經歷淬鍊的品味,才能成為「風格」,風格逐漸凝聚成「主義」,終於,對主義的執著成為一種「信仰」,但,信仰往往又回頭扮演著流行與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