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對於西廂記中的那位男主角張
生,在普救寺裡,和女子鶯鶯邂逅,但始亂之,終棄之,害得鶯鶯此女只能: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考證這位先生,極
有可能就是元稹自己的寫照。(有興趣者請自行點選連結)
言歸正傳,先來簡單的解釋《離思》這詩的涵意,此詩原意是隱喻廣深篤厚的
愛情,除了詩人所愛、鍾情的女子,再也沒有能使其動心的女子了,所以:「
曾經見過大海的澔瀚,便不會為其他流水所動,除了圍繞巫山的纏綿雲霧,其
他地方的雲彩,實在是不能使其動容。就算走過,紫嫣紛紅的花叢,也慵懶得
回首一望,一半是因為修身養性的結果,另一半則是因為對妳的情緣啊!」。
所以,元稹這「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兩句傑作,後世多被借用
作比喻一次情場失意之後,便再沒有力氣去與人談情說愛了,事實上呢,這詩
也確確實實是元稹悼念已亡愛妻,韋叢的懷念之情,但是這巫山雲雨,其實另
有典故,元稹算是引用改編,其中「曾經滄海難為水」引用自《孟子‧盡心》
:「觀于海者難爲水,遊于聖人之門者難爲言。」,而「除卻巫山不是雲」則是
取自宋玉《高唐賦》中,巫山神女與楚王有情,後化爲雲霧的故事。
也因為如此,有關於巫山雲雨的詩情畫意,代代詩人墨客也不落俗套,或親臨
體會,或冥思遙想,有借巫山雲雨抒懷唱志,亦感悟愛情與人生之執著…,如
劉禹錫之「楊柳青青江水準,聞郎江上踏哥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
有晴。」;李君玉之「寂寞高唐向楚君,玉人天上逐行雲。停舟十二峰巒下,
幽珮仙樂半夜聞。」與蘇軾的「經卷丹藥新活計,舞衫歌袖舊姻緣。丹成隨我
三山去,不做巫山雲雨仙。」,如何?無不思緒飄浮,能不纏綿悱惻,可不遐
想雲雨柔情萬千乎。
元稹,能寫出如此佳作流傳後世,不愧為風流才子也,除了「曾經滄海難為水
」外,如「貧賤夫妻百事哀」與前言西廂記之《鶯鶯傳》,均出自他的筆下,
但元稹的一生,事業與愛情在歷史上,總是給人相當遺憾的結論,他的風花雪
月,恣肆、嫵媚和風流,給予《離思》這詩,很大的瑕疵,明明是「曾經滄海
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而且也說了是「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但是,元稹就在亡妻蕙叢逝世的同年,即在成都邂逅薛濤,才子佳人風花
雪月,留下了「言語巧偷鸚鵡舌」,「別後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雲高。」滄
海巫山雲雨戀。
爾後,又續娶繼室河東才女「裴柔之」,且又在江陵府納妾,元稹也曾把歌妓
商玲玲瓏攜往越州,其風流豔史不斷,真的很難想像是「取次花叢懶回顧,半
緣修道半緣君。」啊!難怪陳寅恪對元稹的道德評價苛刻:「微之所以棄雙文
而娶成之,及樂天、公垂諸人之所以不以其事為非,正當時社會輿論道德之所
容許」,「綜其一生形跡,巧宦故不待言,而巧婚尤為可惡也。豈多情哉?實多
詐而已矣」,「乘此社會不同之道德標準及習俗並存雜用之時,自私自利」又元
稹「不但見女色即動心,且甚至聽女色而懷鬼胎」。
能寫出一首用情專一,情有獨鐘的千古佳句之才子,卻是如此的名不符其詩,
只能說一套,做一套,看來此詩筆者將其修改為:
「曾經滄海亦為水,除卻巫山處處雲。取次花叢頻回顧,隨緣隨情皆為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