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鴻爪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麥迪遜之橋






今天的【蒼穹未央】要介紹的是《麥迪遜之橋》這本書,當然也順便的談


談這部電影,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筆者已經無法確定電影與小說之間的


差異了,不論是電影或小說,都超過二十年的光陰,怎不叫人感嘆歲月蹉


跎呢,會想寫這篇文章的楔子,來自於內子,那天她忽然問我:「麥迪遜


之橋的男女主角,到底有沒有結局呢?」







我想這是一個很有深度的問題……,因為回答沒有,實在太膚淺了,回答


有,很顯然要花點時間解釋,看問題不能看表面,回答問題自然也不能隨


便說說,這會影響「蒼穹未央」格主之名的,所以,有了這篇文章。





說故事前,照例筆者是一定要「哈啦」幾句的,否則無法顯示淵博的厚度


(這是減肥未果的藉口),首先,篇首這張圖裡的橋,並不是麥迪遜之橋,


但是,是示意圖,也就是說故事裡說的「廊橋」或「遮篷橋」長的就是這


副模樣。(如果有格友白目的問,為什麼不原橋照登,或是用電影劇照呢


?筆者可以非常明確的告訴你或妳,我不想破壞氣氛,要不,網路很發達


你們自己去搜尋好了,但是,請閱讀完本篇再去Google,免得影響情緒)





麥迪遜之橋,其實叫做羅斯曼橋,只是因為這座羅斯曼橋位於麥迪遜郡罷


了,而麥迪遜郡位於美國的愛荷華州,相對於台灣,州大約是省,郡大約


是縣,所以《麥迪遜之橋》的原文是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直譯


就是「麥縣之橋」,如何?夠「聳」(台語)了吧,好了,要講正題了,本


書的作者是Robert
James Waller
,暢銷書不只這一本《麥迪遜之橋》,有


興趣的格、網友們,可以自己Google





《麥迪遜之橋》這部電影,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男、女主角,都是奧斯卡的


得獎者,而且是常客,女的是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 ),男的是克林‧


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
,都是筆者非常喜愛的名演員,在小說或電影裡


,他們的名字,分別為FrancescaRobert,請注意,筆者在以下的論述


中,直接就用英文名,不會再翻成中文了,這樣比較沒有爭議,好了,接


下來開始簡單敘述一下《麥迪遜之橋》的情節。





這個故事發生在1965年夏天的愛荷華州麥迪遜縣(那一年,筆者還沒出生)


,一個寂寞的義大利裔家庭主婦Francesca在丈夫與孩子們外出去参加伊利


諾州的牡牛展覽會(他們家經營農場)時,遇到一位為國家地理雜誌拍攝一系


列廊橋照片的攝影師,也就是Robert,兩個人從見面開始,相處了四天,


迅速地墜入了愛河,Francesca在晚年,把這一段外遇的經過寫下來,並立


遺囑要求孩子在她死後把骨灰灑在廊橋旁,因為他們的愛情起源來自那座


羅斯曼橋,當然最重要的是Robert的骨灰,早幾年已經灑在那裡,她要


陪伴他,生不能相伴,死總要相依,那年是1982年,也就是相戀後的十


七年,FrancescaRobert,才在羅斯曼橋重逢。





寫到這裡,不由得叫人掬起一把同情的淚水,光是看這樣的結局,就知道


兩人愛的如何的刻骨銘心,才四天的悸動,竟能轉成永世的相隨,這可以


說是真愛,所以才會有「這麼確切的愛,一生只會有一次。」與「舊夢總


是美好的,雖然不能實現,但至少曾經擁有。」這劇中的話句。





可是當你流下眼淚的當下,可曾想過……如果你是Francesca的丈夫,一


個幾乎毫無缺點,又善良又如此愛她的人,給予她百年牧場的環境,幸


福的家庭,兒子麥可和女兒卡洛琳又是這個家庭未來的希望,而你卻忍


心因為四天「永恆的愛」,拋棄了深愛自己,付出一輩子的丈夫,甚至


連死後也不願躺入事先預備好的墓園,反而尋求那廊橋之所,做為永恆


揚灰之地。





寫到這裡,筆者想到幾種的可能,Francesca的心態,應該有兩個層面,


Robert James Waller沒有寫出來,一是Francesca如同大清朝的孝莊太后


一般,因內心有愧對先皇的考量,死後無顏面對皇太極,故其陵墓居然


沒有與太宗同葬,她病危時,對康熙帝說:「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


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無憾。」於是康熙帝


將布木布泰(孝莊)靈柩暫安於父親順治帝葬所之孝陵附近。





Francesca的愧疚來自於1965年夏天的外遇,她隱瞞至丈夫與世長辭,


而布木布泰則是皇太極死後,與多爾袞的曖眛關係,讓她死後愧見先夫


,兩者相較下,還是Francesca的愧疚深些,另一個層面是Francesca


能認為,「今生真愛僅四朝,無緣伴君無盡期,在天不能比翼飛,在地


廊橋守永生。」懂吧!(此詩乃筆者隨興所云,故請勿隨意翻印)





寫到這裡,相信看過《麥迪遜之橋》的人,不論是書還是電影,或者是


看過影評、小說賞析的人,一定感覺耳目一新,因為從來沒有賞析評論


《麥迪遜之橋》的作者,是像筆者這樣寫的,不信的話,還是老話一句


Google一下,就知道了說,好了,最後的重點有三大點一小點,三


大點是:一、為什麼會產生四天的速食真愛?前因後果。二、道德倫理


價值與愛情真諦的平衡點。三、如果換成是你,你會怎麼做?這些答案


都在明天的續篇《廊橋遺夢》來討論吧!  ~~~~~~~~~~~~





等等,什麼?我還有一小點沒說!喔,抱歉!一小點是當年的某政治金


/明日之星,為何每交往一位女友,都會送一本《麥迪遜之橋》,這個




問題很八卦,你想知道,還是明天請早囉!

廊橋遺夢






《廊橋遺夢》是昨天《麥迪遜之橋》的續篇,事實上,有些地方將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翻譯成《廊橋遺夢》,不過在台灣,還是以後


者較為人知,無論如何,筆者強烈的希望,看本文之前,請撥冗先看前


篇《麥迪遜之橋》比較不會有遺珠之憾,遺什麼珠呢?當然是指精彩的


內容囉,沒辦法,賣瓜的人,總不能說自己種的瓜不好吃吧!







《廊橋遺夢》的廊橋,指的就是有遮蓬的橋,多是木製,昨天那張照片


美感十足,但是不夠清楚的呈現,今天補了一張,應該是很明確了,再


次的為昨天篇尾段的三大一小點抱歉,筆者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基本上


三大點就是一點,賞析《麥迪遜之橋》啊!而那八卦的一小點,會在文


末解釋清楚,就請網、格友多多包涵了。





有看過「失樂園」的網友們,應該會感覺與《麥迪遜之橋》都是展現外


遇的橋段,不過事實上兩者的深度差很大,「失樂園」偏向於情慾方面,


而《麥迪遜之橋》確真的有道德精神層面與愛情心靈面的掙扎,我們從


Francesca自己說的一段話,就可以知道,她說:「我如果跟你去了,這


段日子的浪漫將會消逝,我們將會為生活瑣事爭吵。那麼不如保留現在


的美好,讓我在未來不斷回憶。」





Francesca這句話說出了現實面,而更重要的是:「我反覆思索,都覺得


不應該和你走。因為家人會受不了閒言閒語,丈夫會受不了打擊。他沒


有做錯事,這輩子從沒傷害過人。他家這個農場已有百年,到別處他無


法過活。女兒才十六歲,才剛開始要了解感情的奧妙。她會愛上某個人


,學著去建立她的婚姻生活。如果我走了,這對她意味著什麼?你要知


道啊,從離開這裡的那一刻起,一切都會改變。不論我們走得多遠,我


都會牽掛這裡。以後我們共處的分分秒秒,我都無法忘懷這個被我遺棄


的家。我會開始怪自己,怪自己因為愛你而傷痛。到頭來,連這美麗的


四天也會變得齷齪,變得完全是場錯誤。」





所以在經過四天的浪漫情懷後,Robert即將離開的前夕,Francesca原有


意尾隨他而去,甚至連行李都準備了,但在一個戶戶聲息相聞的小鎮裡,


周圍的環境壓力,讓她陷於選擇自我與家庭的掙扎中,最後她決定留下


,因為她無法不顧一切離開,即使得到兩人長相廝守的生活,但一輩子


內心的牽掛將令她時時刻刻無法釋懷,這證明了四天的愛雖深,仍不及


二十年晨昏之廣。





在電影與小說裡,非常細膩的、令人動容的,展現出四天的過程,但是


在本文只能略為帶過,若要詳細的寫,再寫十篇也不夠的,筆者只能說


,從Robert早年去過Francesca義大利的故鄉起……到麥迪遜拍羅斯曼


橋…迷路向Francesca問路,而Francesca因為無法明確地指示路徑,遂


自告奮勇帶Robert前往,Robert在橋下摘了一些藍色的花送給Francesca


,而Francesca又在紙上寫著葉慈的詩,貼在橋上邀Robert晚餐……。





情愫的奧妙,在於時時刻刻都會迸出令人驚奇的火花,而這種突如其來


的心靈悸動,自然是與原本的長期規律有了對應,在情緒的落差下,使


得情境有了變化,於是原本閉鎖的心靈就會開始思索這種互動之後的感


覺,FrancescaRobert,很明顯的都有這樣的感動,這彷彿是人的潛意


識底端,似乎無時無刻都埋藏著一股躁動與不安?當然不是每個人,或


者說,沒有不會暈船的人,只看是否遇到多大的風浪。





名作家平路女士說:「外遇是人的天性;道德則是一種文化」,這對《麥


迪遜之橋》的故事而言,無疑是下了個駐腳,也是確切的詮釋,《麥迪


遜之橋》直接描寫中年人的婚外情生活,這種故事其實在當今的社會氛


圍下,算是比較冷的話題,而且主角兩人,都超過四十以上,等於是兩


名老人的黃昏之愛,沉悶的文藝愛情片,本就已經很少人看得下去了,


更何況是缺乏年輕的動力,不過《麥迪遜之橋》,揭示出了中年人的倫


理價值觀與情感平衡問題,其所表現出的是一種較為正統與維繫家庭的


主題,筆者相信對中年人家庭和情感問題的細膩刻畫,定會引起了眾多


中年觀眾的共鳴的。





至少,看完了這兩篇介紹,也許你也會想去租一片DVD來看看,或者買


一本小說來看,搞不好還可以買本原文書,來個中英對照,不過這些都


是您們的決定,筆者沒有意見,筆者只想用唐朝詩人,張籍的《節婦吟》


來詮釋《麥迪遜之橋》: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擬共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如何?很接近吧,最後回答那一小點八卦問題,當年的政治閃亮明星,


女友無數個,每個都會送一本《麥迪遜之橋》,其原因,筆者假設……,


根據周星馳的「威龍闖天關」裡說的,「假設」是無罪的,所以筆者假設


是因為該政治人物已婚,但是隱射自己是Francesca,外遇是追求真愛,




讓那些女子們有浪漫的傾心吧!

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這本書的賞析,初次發表寫在2011/02/07,那時﹝藏閣賞


析﹞這個單元的名稱是﹝百大賞析﹞,而《雍正皇帝》是﹝百大賞析﹞


的第一篇,所以意義非凡,不過那時創格才不到半年,很多文章根本沒


人看,更談不上有回應了,最近,筆者開始﹝翻翻舊帳﹞,把老酒新裝


,希望能把創格時的一些理想找回來。不多說了,如下:







這是百大賞析的第一篇,我要寫的是第一百名的「雍正皇帝」,這是二


月河的作品,作品本身一共是六冊,分参部,每部上下兩冊,分別是九


王奪嫡、雕弓天狼與恨水東逝,這系列的書,我大致上讀不下十次以上


,也對二月河這個人非常敬佩,二月河本名凌解放,今年應該是六十六


歲,當過軍人,也被稱為文壇一傑,重點是他四十歲才開始創作,算是


起步比較晚的前輩,但是他的歷史小說,勘稱一絕,排在一百名,實在


有些委屈。





我的百大賞析有幾個原則,不談書中的細節,只談書裡的義蘊,每篇字


數儘可能控制在兩千字內,所以文筆方面就不提了,更何況能上百年百


大,講這些是多餘的,言歸正傳,「雍正皇帝」這部書是以正當繼位為


基礎,我在古今隨筆裡有寫到,雍正繼位的學術學說有三種,分別是自


立說、正當繼位說與篡位說,裡面的敘述有做了一些藝術加工,但是史


實的部分大概有六成以上,算是蠻符合歷史小說的標準。





這本書內與事實最不符合的部分就是雍正的部分死因,雍正是暴亡的,


因服食太多丹藥,這些都是事實,也確實是死因,但是與其女兒喬引娣


的亂倫情節,這部分可真是子虛烏有了,更不用談與漢人女子的民間樂


戶之戀了,但是小說之中不能不沒有一點四兩愛情,所以二月河在這方


面杜撰了新的銓釋。





雍正皇帝在位不過十三年,但是可以說是二十六年,因為他一天當兩天


用,是最勤勉的皇帝,(我將他列為第一勤勉)但是爭議與故事也最多,


民間故事裡什麼呂四娘、血滴子等等層出不窮,二月河在這部書裡,將


雍正皇帝刻畫的很細膩,塑造的也很成功,在九王奪嫡裡,將眾皇子為


了嫡位,明爭暗鬥,事實上可能更醜惡,當然作者也成功的塑造鄔思道


這個類似諸葛亮、東方朔的人物,在雕弓天狼裡雍正初登大寶,整肅吏


治與掃除障礙,扭轉康熙晚年的一些劣政,恨水東逝更是將身為帝王的


無奈,表露無遺。





二月河將許多歷史中,隱晦的一面,用小說的手法加以詮釋,而且相當


成功,甚至也可能與事實相去不遠,這點沒有歷史的專業素養與宏觀全


局的視野,一般人是做不到的,這相當令人敬佩,例如,雍正的兒子弘


時,在正史裡寫他的死亡,相當不明不白,作者在恨水東逝裡作了很大


的假設,我相信這也許真有可能,對年與隆兩名功臣的誅戮,也同樣在


史中求證,一切變得合情合理,這是作者的功力深厚,底子夠強,現今


台灣的作家,有此功力者,寥寥可數。





二月河其他的著作也都有這方面的構思,如康熙大帝與乾隆皇帝皆是同


樣的手法,康熙大帝有雍正皇帝的水準,乾隆皇帝則略遜之,無論如何


,雍正皇帝這部小說是值得一看再看的。我還是認為他應該在八十名左


右,但是百年中精中選精,入百大,雖孫山亦不屈矣!








後記:





一、原發表文章(2011/02/07),仍保留在「蒼穹未央」格子裡,它有它的


歷史定位,不容刪除,雖然它沒有人看過。





二、想了解﹝百大賞析﹞這個單元的由來,請看下面兩篇的連結:






三、想了解﹝百大賞析﹞這個單元為何改名為﹝藏閣賞析﹞,也請看下


面的連結:﹝格慶感言





四、歷史總有些演進是有脈絡的,﹝藏閣賞析﹞也不例外!這篇文章的




展現模式,著為永例,不要再讓那些文章沉睡。

活著‧余華






《活著》這一篇賞析,與上一篇《雍正皇帝》一樣,初次發表是寫在﹝


百大賞析﹞裡的第三篇,時間是2011/02/13,為了讓格友們了解原由,


我把上一篇的後記搬到前面來,讓格友們了解一些「滄海桑田」,然後


再欣賞原文吧!







甲、想了解﹝百大賞析﹞這個單元的由來,請看下面兩篇的連結:









乙、想了解﹝百大賞析﹞這個單元為何改名為﹝藏閣賞析﹞,也請看下


面的連結:









當然不想了解的格友們,直接閱讀即可,以下是2011/02/13的原文:





第三篇百大賞析,介紹是排名九十六名的「活著」,作者是余華,算是牙


醫轉行的作家,這篇小說與前兩篇恰恰相反,只是敘述一個人的一生,


透過一位在鄉間收集民謠的人,遇上一位行將就木的老人家,由他口述


他的一生,時光背景從日本戰敗後,國共內戰前後,一直到人民公社與


大煉鋼,加上紅衛兵的文化大革命。





這本書的重點不是政治禪述,而是人生的過程,而且是一個平凡人的過


程,沒有太華麗的詞藻,但是卻能讓人一口氣的讀完,看完之後可讓任


何人,感受到書中的那股氣氛,說是無奈,但卻帶著執著,說是悲傷,


卻又帶上希望,只能說作者的功力爐火純青了,這是本平凡中帶著不平


凡的書,平凡的是故事的內容,在當下的時光背景,再平凡不過了,作


者只是透過主人翁福貴,將所有百姓的遭遇集於一身週遭,不平凡的是


給人讀後的沉思。





舉凡百大小說,幾乎一半以上都拍成電影或影集,「活著」也不例外,


但是終究如我之前所言,電影是無法詮釋這些小說的,不親自看絕對感


受不到那種氛圍,那種感動,「活著」我第一次看的時候三十幾歲,已


有人生無常就是常的感觸,而今闊別十年再看,確是驀然回首已白年的


心境,筆墨確實難以形容。





福貴一位敗家的孽子,吃喝嫖賭的敗光了自己的祖業,也將自己的父親


間接的氣死了,生活從富有到貧窮,從荒唐到拘謹,極其完美的妻子始


終不離不棄,累死了自己的母親,也害自己的兒子,因輸血過多而死,


女兒因工作量過多生病而聾啞了,後來,好不容易嫁了個做搬運工的好


丈夫,卻又難產而死,搬運工二喜與孫子苦根,祖孫三人相依為命,(


妻子也因負荷太重而病死)後又因一次工作上的意外,二喜身亡,祖孫


倆人只好執著的活著,而後因肌餓難受,福貴煮豆子給孫子吃,卻又因


此而噎死苦根,最終福貴一人,與一條牛生活了近十年,直到收集民謠


的人來,將自己的故事講述出來。





簡單的介紹這個平凡的故事,但是如果你親自去看,去感受作者的文筆


與佈局,你將會發現不知不覺中,你已經身歷其境了,那種淡淡的無奈


與希望,絕望與執著,已悄悄的與讀者的神經產生共鳴,週遭充滿了「


活著」給你的氣氛,久久難以忘懷,真的。






穿越時空的情書






先致歉,這部電影的中文片名是﹝跳越時空的情書﹞,但是我怎麼感覺,


都覺得用「穿」比「跳」來的好,而且欣賞完本片後,更是義無反顧的,


決定一定要這樣下標題,英文名字就沒什麼爭議了,叫做The Lake House


,直譯就是湖畔別屋,並不特別,不過故事確實是從這整棟玻璃的房子開


始的,它算是個「楔子」,本片的男女主角,分別為基努‧李維與珊卓‧


布拉克,導演是亞歷堅卓‧阿奎斯提。







﹝跳越時空的情書﹞其實是韓國電影《觸不到的戀人》的美國重製版本,


原版的韓國男女主角也很有名,分別是李政宰以及全智賢,由李鉉升執導


,電影的外文名稱Il Mare是義大利文,意思為『海』,也是電影故事中海


邊小屋的名稱,是西元兩千年拍攝的,而該電影劇本被華納兄弟購入並於


2006年推出﹝跳越時空的情書﹞,電影講述時空分隔了兩個年頭的男女主


人翁,透過一個神秘的郵箱互相書信交流的愛情故事,差別是一個是湖畔


一個是海邊。





大家都知道,香港的﹝無間道﹞,也是被美國重拍,但是怎麼看,還是香


港的原版來的好看多了,至少筆者的感覺是這樣,可是﹝穿越時空的情書


﹞正好就相反了,怎麼看,還是基努‧李維與珊卓‧布拉克順眼,這李政


宰還是拍《下女》稱職,全智賢也還是《野蠻女友》合適,沒辦法,創作


這種事情是很主觀的(好像周星馳在少林足球裡說過)





不論是電影也好,小說也罷,筆者在「藏閣」介紹的很少有愛情故事情節


的,當然除了上個月的隨風而逝》、《閒聊西廂記》與《麥迪遜之橋》外


好像真的不多見,不過今天又多了一篇﹝穿越時空的情書﹞,其主要原故


是筆者不善長評論愛情相關情節,小時候看了瓊瑤的《窗外》,怎麼看都


覺得不真實,哪有人動不動就叫「雲柔」、「慕凡」的,什麼妳的過去我來


不及参予,妳的未來一定要有我……,算了,這輩子我的愛情小說,是不


必寫了,不過偷偷的告訴你們,我還是寫了一篇,叫做《長梯》只是很難


看罷了!





但是,能讓我推薦的愛情小說或是電影,這就不容易了,除了前三篇外,


這一篇﹝穿越時空的情書﹞,也是夠棒的,我看了四次吧!呵呵,不過劇


情的簡述,我就偷懶了,用維基百科的簡介囉,如下:





凱特·福斯特(珊卓·布拉克飾演)是一名新進醫師,她即將要離開幽靜的


湖邊小屋前往芝加哥大醫院發展,為了告知下一任湖邊小屋的屋主,凱特


留下書信告知有關於狗的腳印以及閣樓上有書籍的事情。





亞歷斯·懷勒(基努·李維飾演)是一名年輕不得志的建築師,居住在父親


設計的湖邊小屋當中,一日收到由凱特所寫的書信,不知所云,以為對方


在開玩笑,後來兩人確認了兩地時間,凱特位於2006年,而亞歷斯則是


2004年。





凱特進入新醫院後,便因為一個車禍事故而暫得休假,當時的罹難者就是


死在凱特懷中。凱特回到了湖邊小屋,自此開始與兩年前的亞歷斯互相通


信,後來兩人情投意合,開始試著製造一同約會、會面的機會,而亞歷斯


曾經在04年凱特生日時與凱特會面甚至接吻,而凱特也回想起來。





亞歷斯在與凱特通信期間,也談到了自己的身世,父親賽門是一個著名建


築家,但是他對於亞歷斯母親的態度令亞歷斯無法諒解,之後,賽門因為


心臟病而住院,然而06年的凱特發現檔案當中有著賽門·懷勒的死亡證明


書後,便急忙趕回湖邊小屋告知亞歷斯這個噩耗,希望能夠陪著亞歷斯度


過喪父之痛。





兩人越來越想見一面,於是便安排一場未來會面,亞歷斯便在餐廳中訂了


兩年之後的位置,後來,凱特出現了,但是亞歷斯卻遲遲沒有到來,失落


的凱特認為這一段時光已經過去,便請亞歷斯不要在互通書信,然而亞歷


斯卻還是鍥而不捨的寫信給凱特,但是卻沒有得到凱特的回覆,於是,亞


歷斯搬離了湖邊小屋,將屋子交給了當時凱特的男朋友摩根,與弟弟亨利


開始經營建築事業,不知不覺時間已過了兩年。





凱特與前男友摩根復合,情人節兩人前去挑選房子,正巧進入了亞歷斯與


弟弟亨利合創的公司,正當凱特要離開時,發現了湖邊小屋的設計圖,當


問起亨利設計此圖的人是誰、如何聯絡時,得知的是設計此圖的人正是亞


歷斯,但是早已經於06年死去。凱特明白當年死在她懷中的男人就是亞


歷斯,於是不顧一切趕往湖邊小屋,透過書信告知亞歷斯不要去找她。




06
年的同日,亞歷斯則是意外從弟弟口中得知今日為情人節,於是回想


起凱特所說的那場事故,便驅車前往湖邊小屋,隨即趕去找尋凱特,但是


他並沒有想到當時死的人是自己。凱特將最後的希望寄在湖邊小屋的信箱


上,希望亞歷斯能夠得到信件的通知,不要在當時找她,而是在08年的


時候於湖邊小屋見她,後來,亞歷斯改變了歷史,他及時接到了信件並且


等了兩年,與凱特會面。當凱特聽到汽車引擎聲越來越近時,得知08


的亞歷斯已來,最後,兩人擁吻,一起進入了湖邊小屋。






唐‧吉訶德






曼查有個地方,地名就不用提了,不久前住著一位貴族。他那樣的貴族,


矛架上有一支長矛,還有一面皮盾、一匹瘦馬和一隻獵兔狗。







En un lugar de la
Mancha, de cuyo nombre no quiero acordarme, no ha


mucho tiempo que
vivía un hidalgo de los de lanza en astillero, adarga


antigua, rocín
flaco y galgo corredor.





上述,是《唐‧吉訶德》這本書,著名的開場白,唐‧吉訶德》的作者


西班牙作家塞凡提斯,塞凡提斯在其書中序言講的很明白:「這部書只


不過是對於騎士文學的一種諷刺」,目的在於「把騎士文學地盤完全摧毀


。」,事實上,書中也的的確確的,尖銳無情地批評了這一時期西班牙的


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學、藝術 和私有財產制度,小說也被譽為


「行將滅亡的騎士階級的史詩,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名著」。





可是唐‧吉訶德》這本書,有一個很吊詭的地方,就是原來本是打算對


騎士文學進行反諷,但是後來卻有了兩種結果,一種就是初衷,的確讓後


來騎士小說漸漸銷聲匿跡,自文壇消失,但是也因此產生了第二種結果,


就是當諷刺騎士小說的原意,漸漸被後世讀者所淡忘時,卻又被重新塑造


唐‧吉訶德為「逐夢者」這一新形象,當然始作俑者,應該是美國的百老


匯以《唐吉訶德》為藍本所改編的歌舞劇《夢幻騎士》所造成的影響。





這下子,唐‧吉訶德從諷刺沈迷騎士小說,嘲諷那些不自量力、脫離現實


、自以為是一代大俠的這一類阿Q型人物,變成了勇敢堅持自己理想,敢


於挑戰社會不合理現象、不顧眾人嘲笑仍堅持一己信念之人物,以筆者的


形容,就是原本是魯迅筆下的Q,只是反應出在性格上、精神上自大自


滿、自以為是……也就是「自我感覺良好」加上「精神勝利法」的慣性思


維邏輯。





現在這麼一搞,成了義無反顧、愚公移山式的執著理念了,反差很大,一


個說白了就是負面人物,另一個反而成了理想主義下的英雄人物了,這兩


個是同一個小說人物,筆者曾經在「知識加」平台,回答一個問題,發現


一個很可笑的問題,就是有人居然把兼愛非攻的墨子,比喻成唐‧吉訶德


,筆者尊重的給予指正,他()居然可以自圓其說出一些道理,而且還獲


得廣大的「群眾」支持,這讓我看清了網路鄉民的水準是如何的低落與盲


目。(我將此題連結,有興趣者可當笑話看看-----吉訶德與墨子)





最後,筆者將《唐‧吉訶德》的故事,從網路上,簡略的節錄如下:





吉訶德,本名為:阿隆索吉哈諾,是一個瘦削的、面帶愁容的小


貴族,由於酷愛閱讀騎士文學,走火入魔,騎上一匹瘦弱的老馬,找到


一柄生了銹的長矛,帶著破了洞的頭盔,開始遊歷天下,鋤強扶弱,為


人們打抱不平。





他僱用了附近的農民桑丘潘薩做侍從,騎著驢兒跟從在後面;唐吉訶


德又把鄰村一個擠奶姑娘想像成為他的女恩主,給她取名為「托波索之


達辛妮婭」。





隨後他以一個沒有受到正式封號的騎士身份開始冒險事業,他完全失掉


對現實的感覺而沉入了漫無邊際的幻想中,唯心地對待身邊的一切,一


路上闖禍不少,吃虧不少,挨打不少,他把鄉村客店當做城堡,把老闆


當做債主,硬要老闆封他做騎士;老闆把馬料賬本當做《聖經》,冊封他


為騎士;他看到風車,衝上去和它大戰一場,弄得遍體鱗傷;他把羊群


當做軍隊,衝上去廝殺,被牧童用石子打腫了臉,打落了牙齒。





他把理髮匠當做武士,搶奪他的洗臉盆當做頭盔;他解放了一群罪犯,


並且殺了押送的衙役;他就這樣糊裡糊塗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直到死




才悔悟。

斧聲燭影之解






本篇斧聲燭影之解,是上一篇斧聲燭影之謎的續篇,用「之解」或許托大些,


這個千古之謎,多少歷史學者都解不開,敝人何德何能能解,這只是語不驚人


死不休的用法,坦白言之,也是謙遜之道,換句滑頭一點的說法,「之解」可


解釋為「見解」,而非解開,另一種說法是解說,無論如何,我會對本標題如


此的說明與推敲,正在證明一件事,就是很多事情,其正確性否?皆來自於觀


點與詮釋權,屬於相對理論的範疇,而非絕對理論的概圍。







斧聲燭影千古之謎,上一篇已經提到相關記載文字的剖析,得到一些結論,就


是無論是《湘山續錄》或是《宋史紀事本末》,皆相同記述之處如下:





「我們仔細看這兩段的相同處,事實上一個是19日,一個是20日,這不重要


因為是從19日夜喝到20日凌晨,這算相同處,天氣不好也是相同處,只是形


容詞的修飾,召趙光義前來宮中亦同,屏退左右也是事實,然後還有兩個相同


的重點,一個是「引柱斧戮地」與「帝引柱斧戳雪」,(雪在地上,差別是一個


室內,一個室外)另一個是「好為之」與「好做,好做」,後者牽涉當時的語氣


,我們無法判斷,可以正面也可以負面不得而知,但是前者則著無庸議,戮地


與戳雪,都是用柱斧接觸地面。」





這是上一篇我的說法,不厭其煩的又引用一次,重點要告訴大家,上述的事件


是真有其事,而非子虛烏有,因為我只取相同處來論述,現在我們來看看反對


趙光義弒兄奪位的學者論點,最有名的就是司馬光的《涑水紀聞》和華浣的《


續資治通鑑》,我將兩者的說法略述:





「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內侍都知王繼隆(王繼恩之誤)召秦王


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又


遇醫官賈德玄(程德玄之誤),「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


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促之曰:『事久,


將為他人有。』遂與王雪下步行至宮門,呼而入。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


『王且待於此,繼隆當先入言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遂與


俱進至寢殿。」下面這一段描述很有戲劇性:「宋后聞繼隆至,曰:『德芳來耶


?』繼隆曰:『晉王至矣。』后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


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上述的《涑水紀聞》寫這麼多的重點是什麼?就是說太祖初晏駕時,趙光義根


本不在宮裡,也就是完全否定了《湘山續錄》或《宋史紀事本末》的斧聲燭影


事件,寫到這裡我們先來討論一下一件事,司馬光是歷史學者,但是他是當朝


學者,如果照《湘山續錄》或《宋史紀事本末》的寫法,很難不抓去關起來,


而《宋史·太宗本紀》與《續資治通鑒長編》等的作者,都不約而同地,對有


趙光義所質疑,因為他們沒有這一層包袱,《宋史·太宗本紀》是元朝丞相脫脫


與阿魯圖修撰的,《續資治通鑒長編》爲南宋學者李燾,他們寫的正史就中肯


多了,而《湘山續錄》僧文瑩雖是當朝且當代,但畢竟不是正史的編修,不是


當官的,《湘山續錄》算是稗官野史,所以讀者可看出之間的差異。





剖析至此,可以回到主題做一些結論了,斧聲燭影之謎,其實也不是什麼謎,


就是趙光義弒兄奪位,差別只是當時太祖身上有無病痛,讓趙光義動手方便些


,或者是酒中下毒,這些我們不得而知,因為從斧聲燭影之中,還有趙光義即


位後的四大行為:一、立刻改元稱帝,二、揚金匱之盟,三、殺德昭,四、拒


封宋后,這些以我的看法是足以證據確鑿了。





而司馬光的《涑水紀聞》,相較下與《湘山續錄》是同一等級,要不然他怎麼


不敢寫入《資治通鑒》,官還是要當得下去吧,這點我們就點到為止了。









斧聲燭影之謎




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英年暴斃離奇


駕崩,年僅五十歲,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案,人們懷疑趙


光義謀殺兄長而篡位。有關記載以僧文瑩的《續湘山野錄》最為著名,但是


《續湘山野錄》與宋史紀事本末記載,文詞內容頗有出入,要相信哪一個呢


,其實我們先相信兩邊寫的都一樣的地方,從相同處探討,再從別的文獻中


尋找,之間的異同,最後對照出兩人之間,在發生「燭影斧聲」事件前後幾


年的作為,大概離事實就不遠了。







先做一些說明,《續湘山野錄》也稱《湘山續錄》,而現今歷史學者,大約有


三種說法,第一種是宋太宗趙光義弒兄篡位,二為宋太祖趙匡胤身體不好,


又有其母的「金匱之盟」,所以本來就是要傳弟弟,第三種是未有定論,待


後世考證,第三種今天就不提了,因為那是廢話,沒有結論,我們回到前述


的想法,先找出兩邊相同處,這之前先將兩段文字節錄於下:





《續湘山野錄》的部分:





開寶九年,(公元9761019日夜),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


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


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


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


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


,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宋史紀事本末記載:





開寶九年冬,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


聞。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戮地,大聲


謂晉王曰:好為之,俄而帝崩。





我們仔細看這兩段的相同處,事實上一個是19日,一個是20日,這不重要


,因為是從19日夜喝到20日凌晨,這算相同處,天氣不好也是相同處,只


是形容詞的修飾,召趙光義前來宮中亦同,屏退左右也是事實,然後還有兩


個相同的重點,一個是「引柱斧戮地」與「帝引柱斧戳雪」,(雪在地上,差


別是一個室內,一個室外)另一個是「好為之」與「好做,好做」,後者牽涉


當時的語氣,我們無法判斷,可以正面也可以負面不得而知,但是前者則著


無庸議,戮地與戳雪,都是用柱斧接觸地面。





講到這裡,我們不得不談一下,什麼是「柱斧」?「柱斧」並不是用來砍人


的斧頭,而是一種可以把玩於手中的文具類用品,形狀似一支輕巧的如意,


由玉或水晶製成。君主一般用這東西在圖紙上勾畫,或者當作鎮尺等等,這


「柱斧」頂多三十公分,不論是戮地或戳雪,都證明一件事,宋太祖趙匡胤


當時,不是蹲著,就是趴在地上,我甚至可以武斷的說,戳雪還有可能是蹲


著,戮地幾乎是趴在地上了,更何況還發出清晰的“嚓嚓”聲,一邊戳還一


邊喊「好為之,好為之」,這趙匡胤不是喝醉了,要嘛病的嚴重,就是被下


了毒藥了,可是宋史紀事本末中,是講病重,囑以後事,見燭影下晉王時或


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戮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而帝


崩,並沒有喝酒這回事。





但是,《續湘山野錄》則是酌酒對飲,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


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


,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讀者們想一下,這不合邏輯的,「遙


見燭影下」是室內,帝引柱斧戳雪,是室外……,當然牽強附會也說的過去


,但是這凹的太離譜了。


                             (未完,請期待斧聲燭影之解,後續完結)









何不食肉糜






中國歷史上,如果要選拔最笨的皇帝,那晉惠帝司馬衷,可能會是首推第一人


,他留下的故事最膾炙人口的就是 "何不食肉糜?",另外一個是"為公乎?為


私乎? ",可是我今天一定要為他說幾句公道話,因為他比起許多皇帝好多了


,比起台灣的政客好多了。為什麼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晉惠帝時,國家鬧飢荒相當嚴重,民不聊生,大臣們上奏,惠帝貢獻他寶貴的


意見:何不食肉糜?這我們覺得不可思議,米飯顆粒無收,那理來的肉粥呢?


可是他不知道,因為他從小生活在皇宮裡,教育又有問題,但是他有推己及人


的心,與其說笨不如說天真,哪像現在台灣大部分的政治人物,自私自利,或


為己方的政黨,或為自身的利益,還要裝出一份愛國愛民的心,比起晉惠帝的


純真無邪,他們真的令人噁心!





晉惠帝比起歷史上那些暴君,昏君也好多了,至少他不會焚書坑儒,不會活剝


人皮,不會做一些天理難容的事。第二件事,晉惠帝有一天春夜,與內侍於御


花園內遊賞,聽到青蛙在叫,嘓嘓!叫個不停惠帝問侍臣:他們是為政府叫的


呢?還是為百姓叫的呢?侍臣們只好說,它們在哪叫就是為誰叫,在皇宮裡自


然是為陛下而叫啊!





所以這皇帝也許是真的笨了,愚蠢極了,但是愚,不可恥也不是什麼壞事,可


恥與可怕的是愚而自用,看看歷史上有多少愚而自用的皇帝,害死自己又害了


他的人民,難怪李敖大師說:聰明又努力的當幕僚,聰明不努力的當官,不聰


明又不努力的去當兵,不聰明很努力的要殺掉,不能留下這是禍害,聽聽!這


是至理名言啊,這句話正好送給現在與過去執政的官員,有某些時候是很受用


的,當時媒體與政客們紛紛恥笑某些官,和晉惠帝一般,不了解民間疾苦,笑


的很大聲,其實他們不知道自己比晉惠帝還不如,該殺!其心可誅!





後記:本篇﹝何不食肉糜﹞也是本格《古今隨筆》單元中的懷舊系列之一,首


「映」日是2010/10/27(很早期的作品啊),希望能藉此〈翻翻舊帳〉啊!





補記:在晉惠帝的那個時空環境下,搞不好他是裝笨也不一定,筆者常常也會


裝傻,為什麼呢?為了要活下去啊!









未央格裡的蒼穹

  我一直不喜歡「時尚」這個字眼,它代表對自信的缺乏,一種人云亦云的膚淺,它,只比流行好一點點,因為只有在時空中沉澱的時尚才會留下來,那就是「品味」,而經歷淬鍊的品味,才能成為「風格」,風格逐漸凝聚成「主義」,終於,對主義的執著成為一種「信仰」,但,信仰往往又回頭扮演著流行與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