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英年暴斃離奇
駕崩,年僅五十歲,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案,人們懷疑趙
光義謀殺兄長而篡位。有關記載以僧文瑩的《續湘山野錄》最為著名,但是
《續湘山野錄》與宋史紀事本末記載,文詞內容頗有出入,要相信哪一個呢
,其實我們先相信兩邊寫的都一樣的地方,從相同處探討,再從別的文獻中
尋找,之間的異同,最後對照出兩人之間,在發生「燭影斧聲」事件前後幾
年的作為,大概離事實就不遠了。
先做一些說明,《續湘山野錄》也稱《湘山續錄》,而現今歷史學者,大約有
三種說法,第一種是宋太宗趙光義弒兄篡位,二為宋太祖趙匡胤身體不好,
又有其母的「金匱之盟」,所以本來就是要傳弟弟,第三種是未有定論,待
後世考證,第三種今天就不提了,因為那是廢話,沒有結論,我們回到前述
的想法,先找出兩邊相同處,這之前先將兩段文字節錄於下:
《續湘山野錄》的部分: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
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
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
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
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
,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宋史紀事本末記載:
開寶九年冬,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
聞。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戮地,大聲
謂晉王曰:好為之,俄而帝崩。
我們仔細看這兩段的相同處,事實上一個是19日,一個是20日,這不重要
,因為是從19日夜喝到20日凌晨,這算相同處,天氣不好也是相同處,只
是形容詞的修飾,召趙光義前來宮中亦同,屏退左右也是事實,然後還有兩
個相同的重點,一個是「引柱斧戮地」與「帝引柱斧戳雪」,(雪在地上,差
別是一個室內,一個室外)另一個是「好為之」與「好做,好做」,後者牽涉
當時的語氣,我們無法判斷,可以正面也可以負面不得而知,但是前者則著
無庸議,戮地與戳雪,都是用柱斧接觸地面。
講到這裡,我們不得不談一下,什麼是「柱斧」?「柱斧」並不是用來砍人
的斧頭,而是一種可以把玩於手中的文具類用品,形狀似一支輕巧的如意,
由玉或水晶製成。君主一般用這東西在圖紙上勾畫,或者當作鎮尺等等,這
「柱斧」頂多三十公分,不論是戮地或戳雪,都證明一件事,宋太祖趙匡胤
當時,不是蹲著,就是趴在地上,我甚至可以武斷的說,戳雪還有可能是蹲
著,戮地幾乎是趴在地上了,更何況還發出清晰的“嚓嚓”聲,一邊戳還一
邊喊「好為之,好為之」,這趙匡胤不是喝醉了,要嘛病的嚴重,就是被下
了毒藥了,可是宋史紀事本末中,是講病重,囑以後事,見燭影下晉王時或
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戮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而帝
崩,並沒有喝酒這回事。
但是,《續湘山野錄》則是酌酒對飲,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
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
,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讀者們想一下,這不合邏輯的,「遙
見燭影下」是室內,帝引柱斧戳雪,是室外……,當然牽強附會也說的過去
,但是這凹的太離譜了。
(未完,請期待斧聲燭影之解,後續完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