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鴻爪

5,105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趙雲隨筆








在三國的眾多英雄偶像之中,文的翹楚當為諸葛孔明也,武的將領之中,就各


有各的粉絲群了,除了關羽、張飛等名將外,趙雲的粉絲也不遑多讓,以非官


方的統計資料顯示(就是日本三國志電玩統計),趙雲的粉絲有超越成武將第一


名的趨勢呢,無論如何,趙雲在三國的名氣排名裡,絕對是A咖的等級的。









趙雲會有這麼高的評價,當然除了一身是膽的武藝之外,其忠、義、智等等,


都不僅僅只是一名武將而已,甚至三國演義裡的空城計之原型【附錄一】,就


是趙雲在漢中爭奪戰中的橋段改編,但是很奇怪的是趙雲的官,升的特別的慢


,甚至連魏延為漢中太守時,趙雲才封個翊軍將軍,講白些這很不合邏輯的,


翊軍將軍【附錄二】,換成現今的官職,以筆者來評斷,也就僅一陸軍的資深


少將矣!





在歷史上,劉備於漢中稱王之時,分封關馬張黃為前、左、右、後將軍,趙雲


則被封為翊軍將軍,而《三國演義》卻將此事改寫為劉備封關張趙馬黃為五虎


上將,因此有一種看法認為趙雲的地位其實不如關馬張黃四位將軍,甚至不如


劉備在漢中時突然拔擢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的魏延,如知名的三國研究學者


沈伯俊和易中天便支持此說法,雖則此說法較接近目前史書證據,但須注意的


是依照此說法的話則相較於魏書,是否許褚或曹純之地位之於曹操也低於張遼


、徐晃等將領呢,值得深思其故也。





不過對趙雲的地位有一種肯定的看法是,趙雲曾經擔任過的一個職位是中護軍


,依東漢軍制,前、左、右、後將軍乃是負責統軍鎮守在外的戰略要地,而中


領軍、中護軍則掌管禁軍,負責鎮守京城,依三國魏制,中護軍掌禁兵、總統


諸將、任主武官選舉,因此趙雲的職務乃是負責統率蜀漢中央的武將與禁軍,


並負責選拔武官,因此趙雲實際上的實權相當大,其地位不亞於一方之都督也


,因此趙雲應是受到劉備皇室相當大的信賴,才能得到這個職位,而依趙雲多


次救主的表現看來,劉備的這種信賴亦是相當合理的,這也能解釋趙雲為何能


多次面對劉備提出軍國方面的諫言。(但這是後期的任命)





有關於趙雲的歷史評價,我們可以從《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中,陳


壽的傳評:「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所謂灌、


滕之徒,灌指灌嬰,漢開國功臣,官至大將軍、丞相,而滕乃滕公,也就是夏


侯嬰,也是漢開國功臣,因曾為滕令奉車,故號,官至太僕,兩者皆可見《漢


書》列傳/卷四十一/樊酈滕灌傅靳周傳。





【附錄一】:簡述空城計之原型故事如下: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率軍進攻漢中,次年黃忠在定軍山打敗夏侯淵,


斬其首,於是曹操親自率領大軍來爭奪漢中,並先運大量的軍糧到北山下,有


數千萬袋,黃忠認為可趁機奪取這些軍糧,便領軍出擊,當時趙雲屬下的士兵


也隨著黃忠一起出擊。





但是黃忠的軍隊過了約定的時間之後仍未回來,擔心的趙雲便帶著數十騎的小


部隊出了兵營的圍柵,查看黃忠等人的情況。結果,正好碰上曹操派出的大軍


,趙雲遭到曹軍先鋒部隊的攻擊,趙雲才剛和敵人交手,敵人的大軍已來到面


前,聲勢逼人。





趙雲便一次又一次地的突擊曹軍士兵的陣列,且戰且退。曹軍雖然被趙雲擊潰


,但是仍憑藉數量優勢將趙雲包圍起來,趙雲便突圍並退入蜀軍的圍柵內,此


時部將張著受傷,又被曹軍包圍,趙雲又一次馳馬突擊曹軍,並救出張著,將


他帶回圍柵內。此時曹軍已追至蜀軍的圍柵,沔陽長張翼正在防守圍柵,見曹


操大軍殺到,便欲閉門拒守。趙雲進入主營之後,卻下令大開柵門,然後令蜀


軍偃旗息鼓。





曹軍見此情況,懷疑趙雲設有伏兵,便向後退卻。此時趙雲下令打響戰鼓,鼓


聲震天,又令蜀軍以弩箭射向曹軍,曹軍為之驚駭,自相蹂踐,墜入漢水中淹


死者甚多。次日劉備親自來到趙雲兵營察看昨日戰鬥之處,讚歎說:「子龍一


身都是膽也!」於是飲宴直到黃昏,軍中號趙雲為「虎威將軍」(非將軍名,只


是外號)。





【附錄二】:翊軍將軍,這官到底有多大:





「翊」有飛翔、輔佐之意,東漢以前舊官未見其名,不知其典故,筆者認為可


能為劉備首創將軍封號,不過後來南北朝時翊軍將軍有重號將軍、從二品的記


載,隋朝時則為散號將軍之首,與大都督、四征將軍、三將軍同為正六品,所


以說這將軍封號有點非正式的感覺,如筆者前言,約一資深少將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未央格裡的蒼穹

  我一直不喜歡「時尚」這個字眼,它代表對自信的缺乏,一種人云亦云的膚淺,它,只比流行好一點點,因為只有在時空中沉澱的時尚才會留下來,那就是「品味」,而經歷淬鍊的品味,才能成為「風格」,風格逐漸凝聚成「主義」,終於,對主義的執著成為一種「信仰」,但,信仰往往又回頭扮演著流行與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