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鴻爪

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山雨欲來風滿樓






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唐‧許渾‧《咸陽城東樓》







山雨欲來風滿樓,今夜「蘇力」颱風即將登台,從氣象報告看來,這風


雨肯定不小,我們家雖然住在高雄(距此颱風比較偏遠),但是防颱工作


已經備便,說來莞爾,所謂的「防颱工作」,也不過就是昨天去買了一


袋子的麵包,六包泡麵等等食物,不過,一不小心,「蘇力」還沒進來


台灣,麵包只剩兩個,泡麵也剩三包,真的是……戰備存糧不足,只好


再去補貨囉!(內子與小女兒已經出門了)





而此颱對我而言呢,一來就是可能影響周日的自行車百K活動,不過剛


才上網查看,基本上活動可能照常舉行,因為颱風周日已經遠離了,但


是帶來的風雨很難預料,所以協會決定,小雨則照常舉行,大雨則象徵


性的遶場一週後,舉辦抽獎活動囉,呵呵,也只好如此了,誰叫「天有


不測風雨」呢。





今夜的風雨聲,感傷花落能知多少?不過,山雨欲來風滿樓,在《咸陽


城東樓》這首七言律詩裡,意境可不是現在這個涵意,現在人的應用是


比喻局勢將有重大的變化,在其前夕的跡象和氛圍,而它整首詩的原意


寫的是詩人登上咸陽城東樓時,天氣和景物環境之變化,在夕陽西下時


分登上城樓,當時濃雲從渭水上空一湧而至,一陣狂風吹來,雨勢迫在


眉睫……。





事實上,「山雨欲來風滿樓」是自然現象,風爲雨頭本來就是自然界的


規律,這國中的自然課本就有教過了,而現今颱風就要進來了,這先頭


部隊的「風」也不遑多讓,約有八級風,這是我中午練車時的實戰經驗


,而今夜可高達十七級風呢,還是祈禱,夜來風雨聲後,其「花落」(


災害)別太多了!(台灣的人禍夠多了,天災別再來了!)





嗯,還是回到詩中的境界吧,話說唐朝詩人許渾,登上高樓,憑欄送目


,遠想那一輪沉落的紅日,已然漸薄西山,也不知過了多久,忽見一片


雲霧當空,暮色頓至,須臾,已經隱隱接近了西邊的閣樓了,片刻之間


,氛圍驟變!緊接著一陣涼風吹上城來,城樓頓時蕭然凜然,這風是雨


的前兆,景色遷動,心情變改,除了遠處煙籠蒹葭,霧罩楊柳,很像長


江中的汀洲,思鄉之情涌上心頭外,重要的是「情勢逼人」感嘆……,


詩人只好寫「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意思就是羈旅于此


的行人不要問秦漢舊朝的事了,我這次來故國咸陽,連遺址都尋不著,


只有渭水還像昔日一樣長流不止啊!





後記:秦漢舊城,兩朝故都,昔日禁苑深宮,而今綠蕪遍地,黃葉滿林,


唯有蟲鳴,不識興亡,歷史演進,王朝更替,世事滄桑,令人不由得生出


憑弔古景之情也!(不過,山雨欲來風滿樓,可為一名句也!)






江湖夜雨十年燈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煙滕。


                                                       


                                       北宋‧黃庭堅‧〈寄黃幾復〉


                                        

           


昨天寫了一篇「山雨欲來風滿樓」,果然今天台灣中、北部頗有些災情,


看來此颱風仍是很有威力的……,今天來聊聊另一句名言:「江湖夜雨十


年燈」,此乃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名句之一,通常是「桃李春風一杯酒,江


湖夜雨十年燈。」這一對句最知名,這首詩也跟昨天的《咸陽城東樓》一


樣,是一首七律,不過應用面更廣,容下簡述:





首先是「寄雁傳書謝不能」,寄雁傳書是想要託雁傳遞書信,但是古有鴻


雁南飛,不過衡陽之說,所以「謝不能」,很遺憾做不到的,而且黃幾復


所居之地四會遠在衡陽之南,再來是「桃李春風一杯酒」,這個應用面太


頻繁了,筆者就不多贅述了,反正就是想當年春天相聚時,桃李盛開,兩


人歡聚共而飲之。





按:雁足傳書,此成語之運用,也與此詩相關。(繫書信於雁足,藉以傳遞


書信。)(後來改飛鴿傳書……。)





江湖夜雨十年燈,即十年來流落江湖之間,獨對孤燈夜雨,這個「江湖」


當然不是武當、少林的那個武俠世界,而是泛指飄泊遊蕩無歸屬感的情境


加上心境,而黃庭堅的好友黃幾復,因為家境貧困(家道清寒),所以用「


持家但有四立壁」來形容,不過此「四壁立」典出《史記》‧司馬相如傳。


此句的成語應用為「家徒四壁」。





「治病不蘄三折肱」,這句話是讚美黃幾復有治理政事的才能,不須經過多


次試煉,就能熟悉為政之道,而正巧前陣子的超視益智節目「金頭腦」才


考過「久病成良醫」的最早典故,呵呵,這兩者濫觴皆同,出自《左傳》


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一語,(蘄,音ㄑㄧˊ)應用的成語為「三


折其肱」,也就是說多次折斷手臂,就是「久病成良醫」,引申人屢經挫折


,則能增長經驗而處事有方。





大致上的應用如此,接下來從網路上,節錄一些作者與此詩的關係如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


江西修水)人,其為蘇門四學士之首,曾任秘書省校書郎等職,後屢遭貶


謫,卒於貶所。其兼擅詩詞文賦與書法,尤長於詩,與東坡並稱「蘇、黃


」,兩人同為奠定宋詩特色與風格的主要代表詩人。





黃庭堅的創作與理論雖不及蘇東坡,惟影響深廣,蔚為江西詩派。有《豫


章黃先生文集》。黃庭堅是一位率真任情之士,一生樂天知命,不慕名利


;尤其情感真摯,胸懷坦蕩,性格剛健正直。





其與黃幾復為同鄉好友,年少即相往來,友誼誠篤。神宗熙寧九年,幾復


同學究出身,二人在京城短暫相聚後,即一別十年;庭堅作此詩時,監德


州(今屬山東),幾復則知四會(今屬廣東),時神宗元豐八年春天。全詩


主要在抒發對幾復的思念之情,呈現出友情的真摯與可貴。






羅生門(下)






《竹林中》日語為《藪の中》,用平假名來發音為「やぶのなか」,用英


文來注音為Ya-bu-no-na-ka,日文跟中文略同,都是單音節語言,不過


筆者少用日文,基本上全都還給「先生」了,片假名甚至背不全了,好


了,言歸正傳,承昨天所言,《竹林中》的情節,才是真正的「羅生門」


。略述如下:







《竹林中》的故事講述一名被殺武士身亡的經過,故事中各人對事件的


說法不一,令劇情更加撲朔迷離,一個日本武士陳屍於竹林中,案件披


露後,檢非違使(日本古代的官名,類似警官或檢察官)於是召集了七


個相關人員加以訊問,本作品將七個人的証言以告白的形式表現。





最早發現屍體的樵夫、路過的僧侶、辦案的差人、被捕的強盜、懺悔的


妻子以及甚至借靈媒之口出現的武士亡靈等等,每個人的証辭都具說服


力,但是又相互矛盾,各執一辭,全部的真相隱於竹林之中。





樵夫之說辭:男性屍體的第一發現者,現場遺留物品是繩子與女用的梳


子,沒有看到





旅行僧侶之說辭:凶案發生的前一日,在路上遇到男子與乘坐在馬上的


女子。


檢非違使衙門差役之說辭:強盜多襄丸被捕時穿著死者的衣服、帶著死


者的大刀和弓箭並騎著,沒有看見女子。





老婦之說辭:死者是若狹國國府之武士金澤武弘,是我的女婿。同行女


子是其妻真砂,也就是老婦的女兒,不知女兒的下落。


強盜多襄丸的自白: 殺人的正是我本人。我貪戀武士身邊女子的美貌


,於是誘騙了武士且將之綁住,以佔有女子的身體。把武士的女人強姦


後,我也沒有打算要殺害武士。直到後來女人要求嫁給真正的強者,我


就將武士鬆綁了,堂堂正正的決鬥二十三回合,把武士殺死。人是我殺


的,請把我處死吧。





從清水寺前來之女子的懺悔:因為在丈夫面前被盜賊強姦,感到非常羞


恥,所以用手中的小刀將丈夫殺了。本來想要隨後自殺,卻又辦不到。


附身於靈媒的武士鬼魂的告白:事情發生之後,妻子對於我的存在很厭


惡,慫恿強盜殺了我。那強盜竟然因此而憤怒,詢問我是否要殺了妻子


,而妻子察覺到危險就丟下我逃跑了。在竹林中只剩下我一人,我感到


絕望而厭世,所以用妻子遺落的小刀自殺了。





透過竹林中,芥川希望帶出「軟弱何在,謊言就何在」的訊息:


武士的說辭,顯示出他想保持自己的士族形象,與被殺相比,自殺更是


一種表現出武士道的行為;至於女人,她意在顯示自己貞操的形象,她


因為不甘受姦淫之辱而把丈夫殺死再打算自殺,表現出自己被汙辱的只


是肉體,靈魂仍是貞潔的。多襄丸則希望表現出自己的武藝強者形象,


武士不過是跟他在汰弱留強的決鬥不敵的被殺者。





小說中每個人各執一詞,得不出一個真相。唯一能肯定的是每人都藉著


說謊來展現理想中的自己,而掩飾現實中自己的軟弱,這就是「軟弱何


在,謊言就何在」的真諦,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篇幅很短,取材新穎


,情節新奇甚至詭異。





其作品關注社會醜惡現象,但很少直接評論,而僅以冷峻的文筆和簡潔


有力的語言來陳述,讓讀者深感其醜惡性,這使得他的小說即具有高度


的藝術性又成為當時社會的縮影,其代表作品如《羅生門》和《竹林中


》等儼然成為其經典之作。





「羅生門」的意義在於真相被扭曲、被模糊,但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強


盜、武士、武士的妻子或樵夫,都是軟弱的人類,他們為了掩蓋自己的


弱點,就編造了天大的謊言使自己讓外界看起來很偉大,符合美國前總


統林肯所說的:「謊言愈大,愈有人相信」的道理。






羅生門(上)






新聞報導或是媒體、檢調單位等等,常常會出現的一句話就是「羅生門」,


而「羅生門」是什麼意思呢?細心的網、格友們,只要注意到本文的分類


是﹝藏閣賞析﹞,就可以知道《羅生門》是一本書,或者說是一部影片,


沒錯《羅生門》是日本短篇小說巨擘,芥川龍之介的作品。







191511月曾發表於《帝國文學》雜誌,故事是引用古典民間文學《今昔


物語》中「羅城門登上層見死人盜人語第十八」的部分情節,加上作者的想


像完成的,而1950年黑澤明所拍攝,並贏得1951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


《羅生門》電影,是根據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及另外一部小說《竹林中


》所改編的,將其二劇情和主題融合為一部電影。





按:《竹林中》取材於《今昔物語集》卷二十九第二十三話「具妻行丹波國


男於大江山被縛語」裡的說話內容,而《羅生門》取材於《今昔物語集》


「羅城門登上層見死人盜人語第十八」的部分情節。





「羅生門」其實是華語地區流行而被廣為使用的慣用語,形容各說各話,真


相不明的情況,起源於芥川龍之介小說《竹林中》中的情節,但因電影《羅


生門》之名,反而積非成是了,事實上「形容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的情況」


是在《竹林中》中的情節,所以在日語中,會以小說原名「藪の中」(竹林


中)來表達而非「羅生門」。(形成原因如本文第二段所述)





會造成這樣的的誤解與誤用,始作俑者當然是黑澤明大導演囉,不過也沒


那麼嚴重,大家只要知道原委即可,反正都用這麼久,也不必去改正,重


點還是《竹林中》中的情節,所要表達的義蘊是什麼,有關於這一點,至


今有數百篇以上針對《竹林中》真相作探討的論文,但是目前沒有一個結


論,所以說才會有人開始借用小說名作為形容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的情況;


華人地區因為受到黑澤明電影的影響,習慣稱呼這種情形為「羅生門」。





我們先來談談真正的《羅生門》情節吧,至於《竹林中》中的情節,放在


明天的下集再來討論,大意如下:





平安時代後期有一位被主人解僱的賤民,傍晚在「羅生門」城樓,考慮是


否要偷竊維生或是充滿道德地餓死。他看見一個老太婆正在拔取城樓上一


具無名屍的長髮,準備編織成假髮變賣換錢。





賤民便出面抓住這個老太婆,責問她褻瀆屍體的行為。老太婆辯稱這個死


人生前把蛇肉假裝成魚肉騙人維生,並認為「自己也是為了維生才拔掉死


人的頭髮」。這位饑腸轆轆的賤民聽到這些話,心中一念,「大家都想求生


存不是嗎?」。





轉眼間變成強盜,他打昏了老太婆,剝去她身上可以變賣的衣服,趁著天


黑逃離現場,整個故事以「羅生門」的特殊場景,描寫充滿自私的人性,


同時反映出人性的醜惡的一面。





以上,就是簡略敘述《羅生門》的情節,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故事的內容


要表達的,跟「各說各話,真相不明」完全搭不上關係,這也是筆者第一


次閱讀後的障礙,不過後來真的搞懂了,以下是原文概略:





平安時代。飢饉や辻風(竜巻)などの天変地異が打ち続き、都は衰微し


ていた。そんなある時、荒廃した羅生門の下で若い下人が途方にくれて


いた。下人は数日前、仕えていた主人から解雇された。生活の糧を得る


術も無い彼は、いっそこのまま盗賊になろうかと思いつめるが、どうし


ても「勇気」が出ない。そんな折、羅生門の2階に人の気配を感じた彼


は、興味を覚えて上へ昇ってみた。





楼閣の上には身寄りの無い遺体がいくつも捨てられていたが、その中


に灯りが灯っている。老婆が松明を灯しながら、若い女の遺体から髪


を引き抜いているのである。老婆の行為に激しい怒りを燃やした下人


は刀を抜き、老婆に踊りかかった。老婆は、抜いた髪で鬘を作って売


ろうとしていた、と自身の行いを説明する。それは自分が生きるため


の仕方の無い行いだ。この女にしたところで、生前に蛇の干物を干魚


だと偽って売り歩いていた。それは、生きるために仕方が無く行った


悪だ。だから自分が髪を抜いたとて、この女は許すであろうと言う。





髪を抜く老婆に正義の心から怒りを燃やしていた下人だったが、老婆


の言葉を聞いて、勇気が湧き出す。そして老婆を組み伏せて着物をは


ぎ取るや「己(おのれ)もそうしなければ、餓死をする体なのだ。」


と言い残し、漆黒の闇の中へ消えていった。下人の行方は誰も知らな


い。






藏閣雜思






這一篇﹝藏閣雜思﹞,本來應該要歸類在〈西河雜文〉的散文類裡,但


是,既然用了「藏閣」二字,就還是分類在〈藏閣賞析〉裡好了,這也


變成了〈藏閣賞析〉裡,唯二的兩篇不是介紹書籍、電影的文章,另一


篇是〈藏閣賞析〉的序,這篇則算是另類,當然長期的格友們,都知道


所謂「藏閣」是隱指我的書房,而賞析自然是泛指書房中珍藏的書籍,


被筆者讀後寫出的分享!







連續兩日的夜晚,昨夜與今晚,我都敞開書房的窗子,讓炎夏酷熱的溫


度儘速散去,雖然這樣做,往往會聞到窗外飄來的兩種煙味,一種是香


菸味,一種是燒金紙的味道,這兩種都讓我很不舒服,因為筆者是住在


大都市裡的大樓中,超過十層樓的高度,會聞得到這種味道,香菸也就


算了,這無法避免,有人在他家自己抽菸,菸味飄出來了,我也無法抗


議,也無從抗議!





但是是燒金紙的味道,就很令人生氣了,政府三申五令的宣導,不可以


燒金紙了,可是台灣人迷信道教的壇,家庭式大大小小的壇,還是密度


很高,不相信格、網友可以自己觀察一番,就可以知道筆者所言不虛,


而這間道壇,雖然設立在住宅區,可是信徒好像不少,所以燒金紙的禁


令對之毫無約束力。





把自己的自由,影響到他人的自由,甚至法令,在台灣是屢見不鮮的,


身為小老百姓的筆者,也只能逆來順受的關起窗子來,心想……我總有


一天要搬到台東去,享受自然的好空氣,雖然這實現的機率不高,但是


居然成了一種心願,背後的含意真讓人唏噓不已。(電費一高,冷氣也


不敢開了,政府真該檢討一番了)





不過,打開窗子後,也讓我連著兩天,聽見了山雨欲來的實際震撼,怎


麼說呢?  就是那種傾盆、滂沱的大雨,很急促的從遠方傳來,只聽見


聲音,如千軍萬馬奔騰而來,但不見雨……,可以感到一股熱浪的催襲


而至,由遠而近,持續了約十幾秒,仍不見雨瀉藏閣窗前,這讓我判斷


雨勢之大,費疑所思,否則不應該如此之久!





果不其然,此雨碩大無比,昨夜有此一遇,而今晚居然又感受一次這種


情境,而且今夜之雨勢,還更甚於昨日,且夾帶著雷聲隆隆、閃電歷歷


之,我眼望著窗外黑暗的蒼穹,除了大樓依稀的星火點點,偶有的閃光


點綴,配合著雨的節奏與那毫無規律的雷聲,我聽著……,想著……,


我知道這一夜,又是個難眠之夜。















































































Before I go to sleep






Before I go to sleep〉這本書中文翻成〈別相信任何人〉,翻得還算OK,但


是有很多網友們批評翻的不好,可笑的是他們自己也承認,自己也翻不出所


以然,不過更好笑是有人直接批評這本書寫的不好,難看!而重點是他自己


根本沒看過(自己承認沒看過),這就是標準的不知所云了,這種情況就是當


今天下的怪象,中國人以前不會進步的原因是凡事「差不多」就好,也就是


「差不多先生」的故事,而後幾年的台灣處世文化,從經濟奇蹟式的踏實,


轉而成為「只要我喜歡,有何不可以」,凡事「等一下」……,現在更奇了


,凡事不知所云。







按:很抱歉離題發牢騷了,〈Before I go to sleep〉這本書其實寫的不錯,中


文譯的水平也算高,不應該輕易的說別人寫的不好,而自己又說不出所以


然,這讓人很感到台灣新新人類很沒未來。 





半個多月前,我坐了約三天的「輪椅」,不能走動下,我想看書打發時間,


可是我應該有半年沒買新書了,所以只好「溫故知新」吧,但是進書房前


我會先經過小女兒的書櫃,當時好奇瀏覽了一下,看見了這本〈Before I go


 to sleep〉,從書上封面的介紹,我感覺這是一本驚悚小說,反正沒事,就


拿來看看吧,看完之後(約花了兩、三天的斷斷續續時光),心中是有些感想


,一時興起,想看看別人的心得,上網搜尋了一下。





結果,這一搜尋的結果,就成了本篇的楔子了,好了說說我的觀感,大致


上我覺得這本小說至少有中上的水平,當然內容有些敘述過於細膩且重複


,但是不能因此而說這本書不好看,這樣的評論太不負責,也過於粗糙,


更顯得批評者的素養不足,而在「劇情」上的探討方面,本書的結構堪稱


完整,但是結局有點「童話」,就是那種王子與公主從此過得快樂的日子了


這樣的橋段。





經歷了這樣的過程,而結局是如此安排,不能不說是另類,而且細緻的情節


中,還是有著些許的破綻,不過無傷大雅,不用煮鶴焚琴般的琢磨,而值得


一提的是翻譯者的水準極高,讓人忍不住想去買原文書來對照,我相信若干


時日後,我會去買一本原文來讀的,總體而言,這本書是值得欣賞的,當然


在讀的過程中,有著太多人性的黑暗面,有灰色的陰霾,但是別受其影響,


總會撥雲見日的。





這本書名的中文翻譯,〈別相信任何人〉翻得也中肯,如果讓我來譯,也好




不到哪兒去,大約就是〈睡前的記憶〉或者是〈空白記憶的恐懼〉吧!

影響力的人







有一本世界級的書,書名為「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一百人」,原文:The


100 : A ranking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ersons in history.
作者是 Michael H.


 Hart這本書曾經引起很大的爭議,原因是回教的穆罕默德,排名比基


督教的耶穌高,這可能曾引起基督徒的不滿,但是後來作者都有在書序


中做了許多解釋,這本書的重點是談影響力,而不是偉大、天賦、名聲


高貴等等特質。







本書的作者是單純的列舉最能影響歷史和世界演進的一百名人物,因此


他們對整個人類歷史以及人類日常作息的影響大小,而為這一百名人物


排列等級,所以作者說了:無論尊貴無比或是應遭譴責、善名或惡名,


光華萬丈或是含蓄謙虛,都一併納入,因為他們造就了我們的生活與世


界,所以基於上述,收錄此書的人物,是有些基本原則和資格的。





第一個原則是,他必須是真實的人物,至於真實人物與否的論斷,來至


於學術推論的假設,所以孔子能入圍,而鬼谷子則不能肯定是否真有其


人也,第二無名氏也不符資格,所以發名輪子的人,有資格入前十名,


但是不在本書的考量之中,另外,像富蘭克林、達文西等名人,也都沒


有入圍,原因是他們雖是有聲譽威望,但是與影響力卻截然不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影響力不代表溫良敦厚,造福人群,所以,如希特


勒者,也入圍百名內,因為是世界級的影響力,所以考量的人物影響力


必須及於大半個地球,所以有許多傑出的政治家,影響力僅止於地方區


域的,也不能包括入內,如孫中山、甘地等等。





有關於本書的許多看法與說明,都在該書的序中有很詳細的解說,筆者


僅就一些統計,做出一些觀察,提供給格友們一些另類的趣味,例如一


百名內,只有兩名女性,這其實也決非是作者重男輕女,而是影響力是


由天賦與機運所造成,而女性很少被賦予如此的機運,這是個遺憾的事


實,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會有所改變的。





澔瀚的中國歷史人物裡,也入圍了八位,分別是第五名的孔子,第七名


的蔡倫,第十七的秦始皇,二十九的成吉思汗,七十三的老子,八十五


的隋文帝,八十九的毛澤東與九十二的孟子,至於為什麼是他們,我想


不用多做解釋,不過筆者個人是相當認同的,可以另案討論。





筆者也發現一件事情,能入圍者,不外乎都是某特定的領域,如宗教家


的穆罕默德與耶穌分居一、三名次,且第四名的佛陀,第六名的聖保羅


等等,約占了百分之十以上了,這也證明了宗教對人類的影響力是多深


遠的,而再加上思想家、發明家、科學家與政治家,這些幾乎涵蓋了百


分之九十以上了,剩下少許的如藝術家、作家,如三十一名的莎士比亞


,七十二名的巴哈,在百大內算是鳳毛麟爪的。





再回到國家民族的分析上,英國占了十八人,德、法國分別有十二位、


十一位,如再加上俄、瑞、義、西等歐洲國家,歐洲的比重超過百分之


六十以上了,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建國兩百多年而已,居然也占了六位,


合起南美洲,整個美洲占了百分之七,也就是七位,而亞洲除了中國的


八位外,另有八名入選,所以亞洲占百分之十六,世界影響力還是以歐


洲為要的。





算一算,地球億萬的人群,不到百萬分之一的人,可以名列人名辭典,


我們就當它百萬分之一好了,大約兩萬人可留名歷史的辭典上,而這兩


萬名內的千分之五,才能列在本書之內,因此,能上榜的都是影響力很


高的角色,這點著無庸議,最後要提的是,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如果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圖書館借來閱讀,也是不錯的消遣。


















































































































神通情人夢






神通情人夢,這部電影是我高三那年出品的電影,不過走紅到台灣時,剛


好升大一,算是個大學新鮮人,﹝神通情人夢﹞的原名是(Electric Dreams)


出品於1984(筆者的年齡被透露了),導演是史提夫拜倫(Steve Barron


,男女主角分別為維吉妮雅麥德森(Virginia Madsen)與藍尼馮多倫(Lenny


Von Dohlen),而第二男主角是一台家用電腦,﹝神通情人夢﹞最膾炙人口


的是它的主題曲,﹝Love is love﹞,相關資訊可以點入筆者的連結。







﹝神通情人夢﹞說穿了就是一個「老梗」---- 三角戀愛故事,但是為什麼


會讓人覺得好看,而且到現在事隔近約三十年,還是會拿出來懷念一番


,總是有它成功吸引人的地方呢,這個故事大約的內容,如下述:





男主角Miles是個年輕建築師,很專心他防震瓷磚的研究,但就是很會上


班遲到,後來被慫恿買了台電腦,電腦會幫他管理家中大大小小的家電,


雖然有時會有些凸槌,不過 Miles 基本上很滿意。有一天,樓上搬來一


位美麗的音樂家 Madeline是一個大提琴手,擁有一把她母親留給她的大


提琴。





在一次 Miles 與公司連線下載資料時,由於資料量過大使得電腦短路,冒


出火花來,情急之下,Miles 用手邊的香檳往電腦澆下去,隔日Miles上去


Madeline 在樓上練習大提琴,透過通風口,電腦聽到她的大提琴聲而產


生了自我意識,並與她合奏了一段音樂,而Madeline也聽到了樓下來的音


樂,但她以為是Miles創作的音樂。



當日Miles下班後的晚上,也發現了電腦會說話,並自取名字Edgar,此後


就常常和Edgar聊天,在Madeline以為 Miles也會作音樂的情況下,Madeline


主動找Miles說話,也因此兩人產生了愛情火花,後來Miles知道Edgar


作音樂,就請Edgar作了一首很動聽的歌曲Love Is Love送給了Madeline



過了一陣子,Edgar 因常常自己連線到外面去逛,學習了很多,開始跟Miles


吵著要見 MadelineMiles不想讓Madeline 知道電腦幫他創作音樂,所以拒


Edgar的請求,久而久之 Edgar開始忌妒,利用它的能力干擾 Miles 的生


活。在Madeline的音樂上讓 MilesBBC發出很大的音樂聲,讓旁座惡眼相


向,在家裡利用各個家電,逼的Miles躲在浴室過了一個晚上。



然而 Edgar終究知道了它無法愛Madeline,也了解愛的意義,它選擇離開,


它從很遠的地方送來一個大量電流,讓自己爆炸,走上自我毀滅的路。





以上就是劇情的簡述,在這部戲裡,導演Steve Barron運用了電腦的神通


能力,會管理家中家電,會與人聊天,會自動寫歌,會製造夢幻情境,這


30年前,電腦才剛起步的年代裡,深深的打動人的浪漫心情,我想MS


Bill Gates,數位神經系統概念,搞不好源至於此,也說不一定。





在這部片子裡,我最最喜歡的情節,是女主角在樓上練琴,演奏巴哈的小


步舞曲,而Edgar則在樓下應和,演出了極為精彩的二重奏,把古典的大


提琴和流行的電子合成樂,完美的結合在一起,這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一


幕,就算是三十年後的今天,仍可令人稱道,更何況電腦已經進步到能思


考、甚至具有感情的境界,這樣的設想,在當時也幾乎是首創。





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兩件事情,在﹝神通情人夢﹞原聲帶專輯的樂曲


中,除了有部份由Giorgio
Moroder
親自上陣演出,還邀請到Heaven 17


Jeff LynnePhilip Oakey以及Culture Club等當時最熱門的藝人和團體參加


演唱。其中Culture Club唱了兩首,分別是「The Dream」以及「Love Is Love


,而後者更令許多影迷們鍾愛無比,據說台灣甚至有某些英語教師還以它


作為指定教材,要學生仔細聆聽呢。(有經過證實)





最後要說的是G大調小步舞曲(Minuet in G Major)主要指三首以G大調


做成的小步舞曲,其中最知名的即為巴哈的小步舞曲,雖然名為巴哈小步


舞曲,但實際上並非巴哈所作。1970年代以前人們都認為是巴哈做的曲子


,因為此曲出自巴哈獻給妻子的筆記本(Notebook for
Anna Magdalena Bach


。但後來證實作曲者為Christian
Petzold
,但習慣上還是稱之為巴哈的小步舞


曲,中國著名童謠「老烏鴉」正是改編自巴哈小步舞曲,當然在﹝神通情人


夢﹞中,精彩的二重奏,也是略有修改的。






失落的地平線






Lost Horizon是一本書名,也是一部電影,而且是一部很老的電影,嚴


格來說拍過兩部電影,一部是1937年拍的黑白片,而1973年又拍了


一部彩色的音樂劇電影,不管是電影或是小說,中文都譯為「失落的


地平線」,現在1973年的夢幻版本已經買不到了,大家常看的是1937


年的老片,其中有些影片甚至受損,只能用聽的,而筆者看的是1973


年版的,當時是在電視上看到的。







《失落的地平線》是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的小說


,寫於19334月,小說的大概是講述四個夥伴因一次奇怪的劫機事


件,進入了神祕的香格里拉,每個人在這個陌生的國度,各自在香格


里拉的生活,最後逃出香格里拉,作者的目的,不外乎把當時第一次


世界大戰、美國經濟大蕭條、全球探險熱等等,融入書中的人物裡,


反映當時人們就是努力追求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Shangri-La)一詞為一傳說世外桃源,意思為心中的日月,


英語發音源於藏語方言,應該是作者虛構的地名,書中描寫香格里拉


位於喜馬拉雅山脈西端一個神秘祥和的山谷,當地的居民信奉藏傳佛


教,在西方文化中,香格里拉通常意指帶有東方神秘色彩祥和的理想


國度,可是電影卻拍的很「白人貴族化」。





怎麼說呢?進入香格里拉的白人們,在整個國度裡,是不用工作的,


當地人負責生產,而墬機的難民,成了貴族,負責戀愛與打屁,彷彿


一切都很自然,這有點像武俠小說的社會結構,大俠們錢不知道從哪


來的,而且錢永遠花不完……,這是一大敗筆,撇開這些,《失落的


地平線》集中表現了人們對於烏托邦的幢景。





香格里拉空氣清新,陽光明媚,允許人們在平靜中無憂無慮地度過幾


個世紀,這有點像日本的浦島太郎,大家青春永駐,可是一但離開


香格里拉,回到原來的生活,才發現自己已經老到不行,這點也與陶


淵明寫的《桃花源記》有點類似。





香格里拉就像西方版的桃花源,也是一個難以找尋、神秘的理想國,


不過香格里拉比桃花源入世多了,它會和世界有限度的接觸,不會放


棄科技文明的成果,它主張中庸之道,不會偏激,但亦不會過於心如


止水,無慾無求,香格里拉更有其自身的責任,乃為世界即將來臨的


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做準備,其實是一條現代的挪亞方舟翻版。





1933年以後,香格里拉成為西方文化中的一個熱門話題,德國納粹


政權也曾熱衷於尋找香格里拉,曾先後派出7支探險隊尋訪香格里


拉,試圖找到雅利安人的先民,美國總統羅斯福也曾將美國總統在


馬里蘭州的度假地大衛營改名為「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成了簡


明、詳靜與靈性之地的代名詞了。





有很多人把「香格里拉」比喻為摩爾的烏托邦,或是柏拉圖的理想


國,其實某方面來說是OK的,但是如果視為一個地球上的失落天


堂,也不為過,因為光是世外桃源,就擄獲眾人之心了,有一說法


如下節錄,做為本篇的結束:





「香格里拉」概念來源於藏傳佛教經典,藏語稱之「香巴拉」,意


思是「懷抱在幸福之源的地方」。據六世班禪撰寫的《香巴拉王國


指南》描述,香巴拉王國隱藏在青藏高原雪山深處某個隱秘地方,


她四面雪山環抱,是冰川、峽谷、森林、草甸、湖泊、金礦以及純


淨空氣的薈萃之地,也是美好、明朗、安然、閑逸、寧靜、和諧等


一切人類美好理想的歸宿。那裏沒有貧窮,沒有困苦,沒有疾病,


沒有仇恨與死亡。這是佛經中的「香格里拉」,是虛無縹緲的人間


天堂。






未央格裡的蒼穹

  我一直不喜歡「時尚」這個字眼,它代表對自信的缺乏,一種人云亦云的膚淺,它,只比流行好一點點,因為只有在時空中沉澱的時尚才會留下來,那就是「品味」,而經歷淬鍊的品味,才能成為「風格」,風格逐漸凝聚成「主義」,終於,對主義的執著成為一種「信仰」,但,信仰往往又回頭扮演著流行與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