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鴻爪

5,133

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失落的地平線






Lost Horizon是一本書名,也是一部電影,而且是一部很老的電影,嚴


格來說拍過兩部電影,一部是1937年拍的黑白片,而1973年又拍了


一部彩色的音樂劇電影,不管是電影或是小說,中文都譯為「失落的


地平線」,現在1973年的夢幻版本已經買不到了,大家常看的是1937


年的老片,其中有些影片甚至受損,只能用聽的,而筆者看的是1973


年版的,當時是在電視上看到的。







《失落的地平線》是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的小說


,寫於19334月,小說的大概是講述四個夥伴因一次奇怪的劫機事


件,進入了神祕的香格里拉,每個人在這個陌生的國度,各自在香格


里拉的生活,最後逃出香格里拉,作者的目的,不外乎把當時第一次


世界大戰、美國經濟大蕭條、全球探險熱等等,融入書中的人物裡,


反映當時人們就是努力追求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Shangri-La)一詞為一傳說世外桃源,意思為心中的日月,


英語發音源於藏語方言,應該是作者虛構的地名,書中描寫香格里拉


位於喜馬拉雅山脈西端一個神秘祥和的山谷,當地的居民信奉藏傳佛


教,在西方文化中,香格里拉通常意指帶有東方神秘色彩祥和的理想


國度,可是電影卻拍的很「白人貴族化」。





怎麼說呢?進入香格里拉的白人們,在整個國度裡,是不用工作的,


當地人負責生產,而墬機的難民,成了貴族,負責戀愛與打屁,彷彿


一切都很自然,這有點像武俠小說的社會結構,大俠們錢不知道從哪


來的,而且錢永遠花不完……,這是一大敗筆,撇開這些,《失落的


地平線》集中表現了人們對於烏托邦的幢景。





香格里拉空氣清新,陽光明媚,允許人們在平靜中無憂無慮地度過幾


個世紀,這有點像日本的浦島太郎,大家青春永駐,可是一但離開


香格里拉,回到原來的生活,才發現自己已經老到不行,這點也與陶


淵明寫的《桃花源記》有點類似。





香格里拉就像西方版的桃花源,也是一個難以找尋、神秘的理想國,


不過香格里拉比桃花源入世多了,它會和世界有限度的接觸,不會放


棄科技文明的成果,它主張中庸之道,不會偏激,但亦不會過於心如


止水,無慾無求,香格里拉更有其自身的責任,乃為世界即將來臨的


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做準備,其實是一條現代的挪亞方舟翻版。





1933年以後,香格里拉成為西方文化中的一個熱門話題,德國納粹


政權也曾熱衷於尋找香格里拉,曾先後派出7支探險隊尋訪香格里


拉,試圖找到雅利安人的先民,美國總統羅斯福也曾將美國總統在


馬里蘭州的度假地大衛營改名為「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成了簡


明、詳靜與靈性之地的代名詞了。





有很多人把「香格里拉」比喻為摩爾的烏托邦,或是柏拉圖的理想


國,其實某方面來說是OK的,但是如果視為一個地球上的失落天


堂,也不為過,因為光是世外桃源,就擄獲眾人之心了,有一說法


如下節錄,做為本篇的結束:





「香格里拉」概念來源於藏傳佛教經典,藏語稱之「香巴拉」,意


思是「懷抱在幸福之源的地方」。據六世班禪撰寫的《香巴拉王國


指南》描述,香巴拉王國隱藏在青藏高原雪山深處某個隱秘地方,


她四面雪山環抱,是冰川、峽谷、森林、草甸、湖泊、金礦以及純


淨空氣的薈萃之地,也是美好、明朗、安然、閑逸、寧靜、和諧等


一切人類美好理想的歸宿。那裏沒有貧窮,沒有困苦,沒有疾病,


沒有仇恨與死亡。這是佛經中的「香格里拉」,是虛無縹緲的人間


天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未央格裡的蒼穹

  我一直不喜歡「時尚」這個字眼,它代表對自信的缺乏,一種人云亦云的膚淺,它,只比流行好一點點,因為只有在時空中沉澱的時尚才會留下來,那就是「品味」,而經歷淬鍊的品味,才能成為「風格」,風格逐漸凝聚成「主義」,終於,對主義的執著成為一種「信仰」,但,信仰往往又回頭扮演著流行與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