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鴻爪

5,105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淺論歷史








歷史其實就是 "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


說的白話一些就是借鏡,更生活化一點,就是經驗,由前人的一些經驗


,用以推己,以後可以及人,這是簡單的描述,歷史的功用,個人生活


上的應用,故可正衣冠,但是用在國家時,群體時用法雖說相同,應用


面確值得探討一番,因為歷史給我們的經驗,是在當時的空間與時間下


,也就是當時的時空背景與環境,雖說可以知興替,為什麼中國歷史上


仍更換了如此多朝,因為他們不知史嗎? 他們當然知道,而且了解,


為政者豈能不知,但是結果仍重導歷史的覆轍,因為知史與用史是兩件


事。







先討論一下,何為歷史? 其實以主觀的看法是學術上的,歷史學者所


探討的,從史料上去研究,例如雍正到底有沒有奪嫡?孝莊太后到底有


沒有下嫁多爾袞?等等,所以身為一個歷史學家,除了必備豐富的文學


素養外,還要有邏輯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等人文素養,否則如何稱之




 


另外,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歷是經歷,史是記錄,把經歷記錄下來,就是


歷史了,如何? 簡單明瞭,就好像雍正繼位之謎,我用三篇就把它寫完


一樣( 好像五、六千字) ,當然先前的歷史學者寫了何只三百本,這不是


我了不起,是學術性深度的不同罷了。 ( 他們深我淺 )再回到知史與用


史的問題上,能夠了解一件事,與了解後應用它,而且成功,這不一樣,


我常常說,宋朝王安石宰相,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學家,他非政客,但也不


是政治家,他的變法規劃何其完整,真是一個優秀的企劃案,但是失敗了


,原因呢?





剛愎自用,講好聽是執著,難聽點是固執,所以他適合當台大教授,或


教育部長,這個問題到現在,仍然存在,我常開玩笑說,秦趙高是政客


,李斯算政治家,韓非就是政治學家,一樣的道理。





如何善用歷史的智慧呢?其實這是一個說與做都很難的問題,第一必須


了解歷史多讀書就沒錯了,但是就算把二十四史全都讀完,如果沒有融


會貫通,還是會遇到張飛打岳飛的笑話,所以學史是有技巧的,選擇史


料方面,初期二十四史已經很夠了,甚至在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級的


每人也只攻一朝而已,讀的方式,我曾經在知識家發表過,如下: 


( 他的問題是如何學史)





如果你真的對學歷史有興趣,推薦一本書,書名:學史入門。出版社


:國文天地雜誌社。 作者:鄭天挺、周谷城等著。 內容頗為詳細,


對學史一定有幫助。如何有效的溫習中國歷史? 我提供一個建議如下


,供参考:讀歷史首先要選檡好書,讀有用的書。以中國歷史過去的史


書,有其傳統的體裁,大致上有三種類型,各有其優缺點:



一、編年體:以年為主,先後次序分明且清楚,但重點不易突出。

二、紀傳體:以人為主,詳盡。但難免重複,時代的先後亦不鮮明。

三、紀事本末體:以事為主,時間明確,重點突出,但有時不免煩瑣


    ,系統不分明。




因此,我們應當以 " 時間 " 為經,以 " 事件 " 為緯,以人物、制度貫


穿其間,彷彿看圖畫和地圖那樣,先找出上下,定出方向,然後山川平原


錯列其間,才更為清楚。





第一是知史,第二是用史,首先要判斷你要用的史(前人的經驗),與現


在要應用的環境是否相同,這裡指的環境是時空背景,人文,狀況是否


合宜,光是做這樣的判斷就不是一般人可能做到的,第三就是應用了,


做人處世應非難事,但看你的眼光與氣度,用在治國,就必須集眾人的


智慧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未央格裡的蒼穹

  我一直不喜歡「時尚」這個字眼,它代表對自信的缺乏,一種人云亦云的膚淺,它,只比流行好一點點,因為只有在時空中沉澱的時尚才會留下來,那就是「品味」,而經歷淬鍊的品味,才能成為「風格」,風格逐漸凝聚成「主義」,終於,對主義的執著成為一種「信仰」,但,信仰往往又回頭扮演著流行與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