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鴻爪

5,104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韓信續筆








既然劉邦與韓信互信機制如此薄弱,兩人僅建立在蕭何這個人,對這


個人的信任,從一點可以看出韓比劉來的更信任蕭何,先說劉他因蕭


何的推薦任用韓信為總司令,才打了幾場勝仗,就有不安全感,與其說


他認同蕭何對韓信軍事才能的眼光,勝過韓信的忠誠度,不如說他對


蕭何與韓信存在不絕對的信任感,







對蕭何存疑的是眼光(頂多認同一


),對韓信兩者皆有否則不會有這樣的舉動,要不是後來張良的背書


,韓信重掌兵權的可能性只有一半,但最後的結果,讓劉邦完全相信韓


信軍事才能這一半,而忠心程度一直無法放心,這是劉邦心中的轉變,


我講清楚一點,劉邦初期死馬當活馬醫,試試看反正就算韓信不成也


沒什麼損失,(當時張良不在身邊)破三秦後, 相信三分之一,統一北


方後相信一半!





反觀韓信一直到被蕭何騙到長樂宮後,才發現自己上當了,要被處死


,在這之前呂后的召見陳平的邀約皆叫不動韓信,因為韓信有戒心!


但韓信相信蕭何不會害他,所以我說韓信比劉邦更信任蕭何,他對蕭


何的信任是全面的,而劉邦對蕭何的信任是有選檡性的,因為蕭何的


專長不是謀略的,而是執行面的,所以我相當懷疑蕭何騙韓信這件事


,可能連蕭何也被矇在鼓裡,而出此計謀者,陳平的可能很高,(當時


張良已學范蠡退隱去了),在這漢初三傑中,(有人把陳平加入稱漢初


四傑)劉邦自己也公開說: 謀略張子房,軍事韓信,行政蕭何,但這指


的是他們的才能,至於忠誠度,品德, 等等他是放在心裡不會說出來


!





帝王心術是令人畏懼的,說到這裡我在隨筆時提到的三種學派中的


第一種已經可以否定了,雖然相信它的人最多,但這也只能證明人


性是同情弱者的! 我稍微再講明白一些: 韓信沒有忠心耿耿的被


殺死,他應有謀反的罪,也就是並非是被陷害的,從威脅封假齊王才


出兵救援,證明他忠誠度不高,(要不然就是腦筋打鐵)窩藏楚國敵


將鍾離昧,更證明他的私心,有人說韓信在楚營時與鍾離昧私交甚


,但這是韓信自己說的,在歷史上除了韓信找不到這樣的依據大


家想一下在軍中有一位少尉排長,他與一位中將交情甚篤,而兩人


在入伍前完全不認識,也不是同鄉也不是同學,在軍中也不同軍團


,這可能性太低了吧!





, 言歸正傳,被降級後稱病每天不上班,又與當時反叛的主將書


信往來(有人說那是呂雉假造的,史記只是照寫), 同事去他家探


病他的反應又高傲不削! (韜光養晦的人應該低調吧!) 請他到公


司來,找藉口不願意來你說他心中沒有鬼嗎?





第二種說法有謀反之實,但尚未舉兵,就東窗事發,本人也不認同,


為什麼呢? 以韓信之能當時淮陰侯雖無直屬兵權, 但陳豨已經於


代地舉兵反叛! (陳豨乃韓信以前的屬下,且往來甚密) 而劉邦請


韓信帶兵剿滅,韓信說他肚子痛不能去,劉邦只好御駕親征,那時


首都的兵力並不多,韓信如登高一呼,要打入皇宮真的不難,且如


要舉兵就與陳豨一同起兵為倚角之勢,何必等著在家被人殺,


以我說韓信當時根本不想起兵叛變!





第三種就是劉邦不信任韓信,甚至奪兵權後又降職仍然不放心,


天到晚試探他的反應,逼他表態,又叫樊膾等人去試探,陳豨一反


後再試一次叫他去處理一下以前自己的下屬以明志!他又稱病不


! 而韓信本來沒有反叛之心被逼到後來才有這個心! 有關這個


說法很抱歉,我還是不能全部接受!





我真正的想法是韓信早有反意但不堅決,他的反意來自於劉邦的不


信任,不堅決的原因是食君之祿,天下悠悠之口,否則窩藏鍾離昧時,


他大權在握仍為王,劉邦是因為此事才降他為淮陰侯的,而最好笑的


是兩個人都在試對方的底線,但劉邦有這個資源玩這個遊戲,韓信卻


不該籌碼越玩越少,然後只好再製造籌碼,他的想法是我要讓天下人


看到我韓信幫劉邦打下天下





但劉邦不容我打壓我,我不得已才反抗,然後一舉滅之,有裡子也有面


! 全顧到了!所以在劉邦沒有打壓他到一個人神共憤時,他不能出


! 但他沒想到劉邦不是省油的燈,資源豐富,不必完全照韓信的劇


,而且成功後歷史由他來寫,先拿裡子,面子以後在說,更何況劉邦


已看透韓信,而韓信只看到劉邦的一部分,就如同我先前所說的劉邦


看蕭何與韓信看蕭何不同之處,所以韓信失敗真正的原因,不是不自


,也不是缺乏果斷力,更不是優柔寡斷而是看人沒有劉邦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未央格裡的蒼穹

  我一直不喜歡「時尚」這個字眼,它代表對自信的缺乏,一種人云亦云的膚淺,它,只比流行好一點點,因為只有在時空中沉澱的時尚才會留下來,那就是「品味」,而經歷淬鍊的品味,才能成為「風格」,風格逐漸凝聚成「主義」,終於,對主義的執著成為一種「信仰」,但,信仰往往又回頭扮演著流行與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