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鴻爪

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

楊修隨筆






三國時期的楊修,名氣僅次於孔融,是名士級的人物,孔融最有名的事,是


讓梨給兄長,冷笑話裡常說的是,因為大的梨子,其實是有蟲的,孔融有瞄


到,故而讓之,這與華盛頓砍櫻桃樹,乃父誇其誠實,實因華盛頓手中的斧


頭尚未放下之故,呵呵,同工異曲之妙矣,而楊修呢?三國演義裡說,他是


因為一句「雞肋」而被曹操給處斬的,「雞肋」啊!食知無味,棄之可惜!







楊修,字德祖,弘農華陰人,出身世代簪纓之家、高門士族,他是袁術的外


甥,太尉楊彪之子,楊震的玄孫,《後漢書》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許


多典故都出自他的家族,如「四知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結草銜環等等


相當多,連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據說也是同一家族的嫡系,而楊修本人,


為人好學, 有俊才,建安年被舉孝廉,除郎中,後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





主簿,文官也,相當於秘書的工作,楊修的才氣是相當高的,但是筆者看來


也是相當的白目,有文人的氣質修養,但是缺乏政治敏感度,所以被曹操殺


掉,基本上一點也不冤枉,史實上,他雖然真的不是因為「雞肋」而亡,但


是也差不多可以算是咎由自取了,先來談談他的才氣吧,《世說新語‧捷悟


篇》記載四則楊修展才之事,他的才華連曹操亦曾自嘆不如,最有名的一則


原文如下:





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脩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


魏武謂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


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





令脩別記所知。脩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


。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


。」魏武亦記之,與脩同,乃歎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這個故事膾炙人口,稍有讀過世說新語者,應該都知道,可是這也證明了楊


修毫無心機,至少他不會裝笨,反而有點恃才傲物的感覺,故有詩道:「筆下


龍蛇走,胸中錦繡成。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群英」,這其實觸犯了曹操的虛榮


心,犯了大忌,才不是真的「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而嘆曰呢。





曹操是一個極端自負的角色,總是喜歡耍點小聰明,搞點文字遊戲,以居高


臨下的姿態顯示自己比群臣高出一等,以滿足其自我膨脹的心理,偏偏名士


氣十足的楊修不知趣,竟天真地出來與曹操進行智力競賽,楊修的本意,無


非是要顯示一下自己的穎悟過人,但他卻忘了,封建統治者向來是不喜歡臣


民比自己聰明的,「露才揚己」者往往會遭到排斥和打擊,何況他面對的是


予智予雄、狡詐萬端的曹操呢,這種下被處死的前因。





所以,像「闊門」、「一合酥」的故事,比比都是,分列如下:





闊門:




曹操曾經叫人建造花園,他看了後不給評語,只在花園的門上寫一「活」字


,楊修看了,即明其意(因為「門」+「活」就成了「闊」字),竟不問曹


操,擅自命人把門修窄。曹操看了大喜,大家說是楊修的主意。曹操嘴上說


好,心裡卻不舒服。





一合酥:




曹操收到一盒酥,在盒上寫了「一合酥」,楊修見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


曹操問他為何這樣做,他答:「盒上寫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怎敢違反


?」(我想曹操心裡應該也很不爽,我才吃一口,就沒了!你這傢伙。)





接下來明天,請繼續閱讀《楊修續筆》,今天就先寫到這裡了。


楊修續筆





昨天的《楊修隨筆》中提到,楊修雖是博學能文之士,但是不夠謙恭自持,以


至因其才種下殺身之禍的前因,不過光是這樣,還不足以被砍,楊修還做了幾


件很白目且不知死活的事情,導至他該死的「後果」,故事如下:





夢中殺人事件:




曹操恐怕有人暗殺他,便假裝說:「我在夢裡喜歡殺人。要是我睡著了,你們不


要近前。」一日半夜,被子落到地上,一侍衛忙上前拾起給曹操蓋上。曹操跳起


拔劍把侍衛殺了,又躺在床上睡著了。一會兒醒來,假裝吃驚問道:「是誰殺了


我的侍衛?」大家把經過告訴了他,曹操在「痛哭」一場後,把侍衛厚葬了。其


實是曹操藉此事以殺一儆百。(那侍衛臨葬時,楊修指而嘆曰:「丞相非在夢中,


君乃在夢中耳!」居然戳穿曹操的陰謀詭計,這不是找死嗎?)





吳質事件:




曹操打算立曹植為世子,曹丕用大簏(竹簍子)偷運吳質入內府商議對策。楊修


向曹操告密,被曹丕知道了,曹丕便用大簏真的裝絹運入,結果曹操反而懷疑


楊修中傷曹丕。(這個時候的楊修,開始變黑了)





鄴門:




曹操要考驗曹丕、曹植兄弟的決斷能力,命令兩人各自出鄴城城門,卻暗中吩


咐門吏阻擋。曹植以王命斬殺阻擋他出城的門吏,後來曹操得知是楊修教的,


大為憤怒。(這個時候的楊修,已經黑的不得了了)





答教:




曹操考問曹植的軍政知識,楊修為曹植作了十餘條答教,使他對答如流。後來


曹丕使人偷了答教,報告曹操,曹操知道後大怒。(楊修死期不遠了)





雞肋事件:(三國演義的橋段,唯一非正史記錄)(虛構的,但很傳神)




當曹操正為是否撤兵的問題而困擾時,軍中的膳食官送上雞湯,他見湯中有雞


肋,於是便以「雞肋」作為夜間軍營內的暗號。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


(雞肋,吃著沒有肉,扔了還有味),正如曹軍的處境那樣尷尬,進兵則遭蜀


將馬超拒守,退兵則恐被蜀兵恥笑,留在那裏沒有多大意思。楊修由「雞肋」


這個暗號推測曹操有意撤兵之意,且告知軍士,終因此被斬。





好了,看過這些故事後,對於楊修的結局,可能同情的心理變低了,因為咎由


自取的成份昇高了,但事實上,我上一段有提過,楊修正史上不是因「雞肋」


而死的,他的死因,我先前提過前因與後果了,真的「導火線」是他介入了曹


操宮庭內部的紛爭,對於封建統治者來說,其權力的控制、傳承,乃是攸關性


命的大事,千百年來,變故紛起,慘禍迭出皆出自此。





楊修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對,居然介入這種事情,曹丕與曹植立嗣的問題,而且


居然還選邊站,更扯的是又站錯邊,從生活瑣事到政治事件,再到立嗣大計,


性質越來越嚴重,清晰地顯示了曹操對楊修由忌之,到憎惡的思想演變過程裡


,證明了楊修被殺的必然性。





楊修自己死前也說了,「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我早就該死了) 《資治通鑑》


卷第六十八,可見得他自己也知道做錯了多少事,曹操殺他的理由是「前後


漏泄言教,交關諸侯」,卒於建安二十四年秋天,一代才子,就這樣走了,而


《後漢書》記曹操問楊彪:「公何瘦之甚?」楊彪說:「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


懷老牛舐犢之愛」。證明白髮送黑髮之痛,而曹操是明知故問,因為殺楊修前


,曹操曾寫信給楊彪中提到:「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


直繩,顧頗恨恨。」





曹操固然可恨,但楊彪又能說什麼?自己的兒子,確實是白目又不長眼啊!






曹操續筆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及政治和民間對於「


正統」的推崇,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


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


,而袁紹虎視四州,彊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


,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


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民國史學界呂思勉先生曾專門寫作文章,辯駁於民間流行的曹操為奸臣的說


法,根據他本人的分析考證來看,曹操並非周瑜所稱的「名為漢相,實則漢


賊」,推測曹操本意乃是平定國家內亂後擇機功成身退,並無篡漢之心。並


指出曹操被後人廣為詬病的那句話「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實乃要


效仿齊桓公、晉文公,很多人揣度的欲令其子嗣自立為皇帝的說法實在是後


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並讚歎「魏武帝的度量,是相當大的」。﹝注一﹞





曹操是中國軍事史上第一流的軍事家,事實上曹操時常打敗仗,開始在軍事


上還是一個亂撞的魯莽家,絕不像正史上所講的,是天生的軍事才能。但是


後來曹操能總結戰爭失敗的教訓,並能虛心傾聽和採納臣下的正確判斷,因


而在對全局其決定作用的戰役,如官渡、柳城、渭南之戰取勝。作為指揮大


軍的曹操,在歷次戰役中,也鍛煉了自己的指揮才能,由起初指揮三五千人


,到後來發展到能夠指揮四五十萬大軍,但是曹操也曾屠城。﹝注二﹞





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俗語「一說曹操,曹操就到」正


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貴神速)。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


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繫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


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章太炎先生說「中國的人才,逾到後世逾衰落了。所以當異族憑陵之際,出


而主持國事的,只會做趙匡胤、做秦檜,卻不會做魏武帝(曹操)、做宋武帝


(劉裕)。」





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廿三庚子日(220315日)病逝於


洛陽,享年66歲。謚曰武王。他臨死前留下《遺令》。根據曹操的遺囑,他


於二月廿一丁卯日(411日)被安葬於鄴城西郊的高陵﹝注三﹞。同一年


,次子曹丕以魏代漢,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注一﹞揣度的欲令其子嗣自立為皇帝的說法如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孫權上書稱臣,「陳說天命」,勸曹操稱帝。曹


操把孫權來書給群臣觀看,陳群、夏侯惇和司馬懿等人都勸曹操登基。曹操


卻不想廢漢自立,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周文王自己並未


除滅殷商,到了其子周武王才克殷。暗示希望由自己的兒子曹丕來取代漢朝


建立新政權。





﹝注二﹞曹操在其軍事生涯中,曾發動多次屠城,受到屠殺的戰俘與平民達數


十萬之多。曹操屠徐州見於《後漢書·孔融傳》「曹操攻屠鄴」等多處。





﹝注三﹞有關於鄴城西郊的高陵,如下網站詳述:










曹操隨筆






在三國歷史的舞台裡,曹操可以算是第一男主角了,但是曹操其實是有許多謎


的,例如其生世就有二種說法;再者說他為何不自立為帝;曹操好色否?他真


的是奸臣嗎?死後真有七十二疑塚?曹操治理下的社會福利好嗎?這些種種,


筆者將分述節錄整理於本篇《曹操隨筆》與下一篇《曹操續筆》中。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養祖父是宦官曹騰,歷侍四代天子,有一定名望,漢桓


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三


國志》記載曹操的遠祖是漢代初期的相國曹參,而劉宋裴松之《三國志注》曹


操本姓夏侯,是夏侯惇的從兄,若真如此,則曹操為漢惠帝太僕夏侯嬰的後裔


,但是從曹氏與夏侯氏通婚之勤,似乎答案沒有這麼簡單。





2011年末,復旦大學宣布通過對現代曹姓人群進行DNA分析,與史籍、方誌


、家譜等歷史資料多重印證,從而找出了6支曹氏族群是最有可能的曹操後代


。曹操Y染色體類型為O2-m268。漢代丞相曹參的家族基因為O3-002611+


與曹操的家族基因沒有關係,從而證明曹操是曹參後人的說法可能是偽造。





對於有關操姓是曹操後代避禍改姓而來以及曹操是從夏侯氏抱養的說法,經過


基因驗證都不可信。遼寧東港大孤山、鐵嶺腰堡兩支曹姓的Y染色體根據測得


結果推測屬曹操後裔。全中國大概有10%的曹姓為曹操後裔。此外,復旦大學


正申請鑒定曹操墓頭骨DNA,來判斷曹操的身世,相信未來會有答案的。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抑可謂非常之人


,超世之傑矣。」《資治通鑒》引謀士荀彧、郭嘉對曹操的評價,說曹有十勝


,即「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


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


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同時也揭示他年少志願:在天下太


平後隱居故里,過這夏天打獵、冬天讀書的願望,但身居高位,夙願難遂。





《曹操隨筆》最後舉毛澤東對曹操持正面評價做結束,他對《三國志·魏書》


中關於曹操「奸雄欺人之語」、「言不由衷」、「志驕氣盈,言大而夸」的注文批


註說:「此篇注文,貼了魏武不少大字報,欲加之罪,何患無詞。」憤憤之情


,洋溢於字裡行間。





他不僅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詩句,還在1954


公開讚揚曹操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


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中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


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


,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


?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那麼寫,戲裡這麼演,老百姓這


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


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魏延隨筆






魏文長,生年不詳,卒於西元二三四年,義陽人,也就是今中國河南桐柏縣


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將領,深得劉備信任,但是為人高傲自大,野心高,


一直想爭取表現,最有名的是曾向諸葛亮提出突襲長安之子午谷之計,但是


不被採納。







事實上,有關突襲長安之子午谷之計,在歷史上還是頗有爭議, 有看法認為


諸葛亮過於謹慎,因而失去大好機會,以此為魏延叫屈,亦有看法認為此計


太過一廂情願,成功機率本就不高。





另一方面,由於此計的記載出於《魏略》,與本傳記載不同。據本傳記載:


延欲學韓信故事,領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則只是兵分兩路而已,而非


奇襲長安。由於《魏略》在蜀漢事務的相關記載多與本傳不合,甚至被裴松


之批評為妄說(見劉禪相失)、敵國傳聞之言(見諸葛亮遺命魏延)等,因


此子午谷計本身的真實性令人存疑。





回到魏延這個人的歷史評論,如下:





陳壽:「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平日諸將素


不同」、「魏延以勇略任,並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


自己也。」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魏文長:「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禦,鎮保


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 」





孫權:「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


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從上面三位歷史評論者來看,褒貶不一,不過似乎負面多於正面,這也難怪,


魏延本身為事第二主(劉備)而殺韓玄,奉其頭顱也,這點是他的致命傷,事奉


二主,其實不為過也,歷史上何其多也,也多有名臣良將,如魏徵、馬援等,


甚至趙雲也算是,但是殺主求榮就過了,就好像你跳槽一家新的公司,一定要


把之前的公司搞垮或者為敵嗎?





良禽擇木而棲,不是把原棲木搗毀而改棲它木,魏延犯的錯誤就在於此,另外


劉備對他的器重信任,孔明對他的用而防之,楊儀對他的睥睨,都存在或多或


少的因子,來自於這個原由,魏延,其實正是現今很多人的寫照,只是大家自


己不自知罷了,三國演義羅貫中,還把他寫成腦後有顆反骨呢!






年羹堯隨筆






年羹堯生於西元1679年,卒於1726年,算一算活不到五十歲,字亮功,號


雙峰,原籍安徽懷遠,改隸漢軍鑲黃旗,同進士出身,據安徽懷遠縣年氏宗


譜記載,其原籍安徽懷遠火廟北年家莊牛王殿,明末遷安徽懷遠西南胡疃寺


,清順治年間又移安徽鳳陽年家崗,後又遷居盛京廣寧縣,入漢軍鑲黃旗。







年羹堯於康熙三十九年中進士,任翰林院檢討,康熙四十八年,皇子胤禛晉


封為雍親王,並充任鑲黃旗旗主,年羹堯之妹年氏被選為雍親王側福晉,因


此成為胤禛親信,同年,被抬入漢軍鑲黃旗並被任命為四川巡撫,任四川巡


撫時,年羹堯寫信說:「今日之不負皇上,即他日之不負王爺。」





康熙五十七年,準噶爾策妄阿拉布坦佔領西藏,年上疏請求在打箭爐至理塘


加設驛站,保證清軍後勤暢通,因此受到康熙帝賞識,被任命為四川總督兼


管巡撫事,辦理松潘軍務。此後,年在邊陲多立戰功,成為擁立雍正的重要


人物。《兒女英雄傳》所寫紀縣唐實指年羹堯,說他是經略七省的大將軍,「


他那裡雄兵十萬,甲士千員,猛將如雲,謀臣似雨」。





雍正即位後,封年為「撫遠大將軍」,率岳鍾琪等人鎮壓青海羅布藏丹津的


叛亂,羅布藏丹津以殘部兩百餘人遁入准部,班師回朝時,雍正親自相迎,


擢撫遠大將軍,加封太保、一等公,這時的年羹堯位極人臣了。





雍正三年二月,出現「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祥瑞,官員都上書向雍正表


示祝賀,三月,年羹堯在章奏中將「朝乾夕惕」寫作「夕惕朝乾」,且字跡


潦草,雍正以此為題,以「年羹堯自恃己功,顯露其不敬之意,其謬誤之處


斷非無心」,被革川陝總督,轉杭州將軍,甘肅巡撫胡期恆被撤職,由岳鍾


琪兼任。





年羹堯仍然心存幻想,逗留在江蘇儀征,觀望不前,並指使西安府咸寧縣令


朱炯,請求為其保留川陝總督之職,又上奏稱:「臣不敢久居陝西,亦不敢


遽赴浙江,今於儀徵水陸交通之處候旨。」





雍正怒斥年羹堯「遷延觀望,不知何心」。一時眾官交章劾奏,直隸總督李


維鈞連奏三本,痛斥年羹堯「挾威勢而作威福,招權納賄,排異黨同,冒濫


軍功,侵吞國帑,殺戮無辜,殘害良民。」逮至京師問罪,雍正三年十二月


以九十二條大罪被賜死,年羹堯哀求「留下這犬馬,慢慢的給主子效力。」





雍正准其於獄中自盡,一子處斬,餘子十五歲以上者發遣廣西、雲南、貴州


充軍。年父因年事已高被赦免,年妻則發還娘家。臨死前年羹堯以為皇帝會


下旨赦免他,可一直都沒有消息,在左都御史兼監刑官蔡珽的催促下,年羹


堯最後只好自縊。





對於年羹堯緣何失寵被賜死,各史家眾說紛紜,按照官方說法,年是因為擅


作威福、結黨營私和貪贓枉法而獲罪,雍正後有硃批:「大凡才不可恃,年


羹堯乃一榜樣,終罹殺身之禍」、「年羹堯深負朕恩,擅作威福,開賄賂之門


,因種種敗露,不得己執法,以為人臣負恩罔上者誡。」《清史稿》、《清代


七百名人傳》都認為年羹堯是恃功自傲而致被殺。





高陽在《清朝的皇帝》說:「細細考查,此人(年羹堯)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的才具;否則亦不至於連世宗(雍正)那些令人肉麻的迷湯都分辨不出來


,被灌得如中酒一般,沉醉不醒,自速其死。因此,在康熙年間,所受天


語褒讚,無非雍親王故意替他說好話的結果。」但是也有人認為年的死是


因為功高震主,甚至有野史稱其掌握了雍正篡位的秘密。亦有說法指出,


清世宗本無殺年羹堯之意,而是當朝清流官員們連番上摺彈劾請求賜死年


羹堯,清世宗礙於眾議不得已應允。






古今隨筆選






《古今隨筆》這個分類在「蒼穹未央」部落格裡,一直都是歷史的代名詞


,所以「古」比「今」來的多些,不過《古今隨筆》也是被各大歷史論壇


引用過多次的分類,還蠻頗以為意的,在本格子裡,也是有相當的群眾基


礎的分類,不可等閒視之,《古今隨筆》是創格原老分類之一,堪稱「蒼


穹未央」四大支柱之一。







(看完段落的節錄後,有興趣看該文章者,請直接點擊篇名,即可進入內文)









……稱清朝的皇帝,大都習慣用康熙、雍正與乾隆這種年號來稱謂,大家不


會稱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帝的姓名)為清仁帝,但是會稱劉恆為漢文帝,劉


啟為漢景帝(文景之治),為什麼稱清帝慣用年號,而稱漢帝卻用謚號,而稱


唐朝的李世民為唐太宗,這時又換成了廟號了,呵呵,這可真的是絕……。









………最膾炙人口的桃園三結義,在正史的記載下,從無此事,不管是《三


國志》還是《資治通鑑》全都沒記載,而且以年齡來算,關羽還大於劉備呢


……整個中國的歷史,由勝利者編撰的歷史,能不掩蓋自己的不是嗎?繆種


流傳,貽誤後人,卻被當作權威經典,政治考量下賣弄的文治武功,不免會


對前朝史實曲筆刪改?這些都是造成誤讀的因,而果就是產生出許多的歷史


矛盾、混沌、偽英雄、假經典等,還有現代的政客學習扭曲歷史的必然性。









這一篇我們要討論的,不是草船借箭是否為史實,因為這不用討論,草船


借箭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精彩的橋段,當然非史實,但是我們要討論


,草船借箭這個謀略的難度,因為難,所以精彩萬分,從孫子兵法的角度


,草船借箭運用了「計」、「形」、「勢」與「虛實」,而以三十六計而言,


它可以算是數「計」的聯合,不是連環計,是數「計」的聯合計。









斧聲燭影千古之謎,上一篇已經提到相關記載文字的剖析,得到一些結論


,就是無論是《湘山續錄》或是《宋史紀事本末》,皆相同記……,司馬光


是歷史學者,但是他是當朝學者,如果照《湘山續錄》或《宋史紀事本末》


的寫法,很難不抓去關起來……,而《宋史·太宗本紀》與《續資治通鑒


長編》等的作者,都不約而同地,對有趙光義所質疑,因為他們沒有這一


層包袱,《宋史·太宗本紀》是元朝丞相脫脫與阿魯圖修撰的,《續資治通


鑒長編》爲南宋學者李燾………。









先談談狀元的一些趣事,有一古語 " 連中三元 ",三元者,即鄉試解元


,會試會元,殿試狀元,一個人若能連中三元,實屬不易也,這應比世界


杯足球賽的帽子戲法 (
hat-trick )
難多了,特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與


外國友人秉燭夜談時,有一華人友人,用Hat-trick比喻連中三元,被我


修理了一頓……。





另外有幾篇上了大陸歷史論壇的文章,約如下:







建文帝之謎






建文四年,何福、平安率領的中央軍在小河大勝燕軍,並斬其將陳文;而徐輝


祖亦在齊眉山獲得大捷。燕軍恐懼後計劃北歸。恰逢明惠帝誤以為燕軍已經北


徹,召徐輝祖班師,致使何福孤軍奮戰。隨後,靈璧之戰中,燕軍大勝,陳暉


、平安、陳性善、彭與明被執。

盛庸軍亦在淮河之戰中潰敗,燕軍遂渡過淮河


,抵達六合。明惠帝不得不下詔要求各地勤王,並遣使割地罷兵。同年六月,


盛庸在浦子口與燕軍交戰不利,都督僉事陳瑄率水軍附燕。隨後,朱棣率燕軍


渡江,最終逼近南京應天府。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變節,致使燕軍進入


都城。宮中起火,明惠帝不知下落。





燕王朱棣入京師應天府後,惠帝在宮中舉火,皇后自焚死,惠帝本人及其太子


朱文奎則不知所終,至今其下落仍是未定論的歷史之謎。有稱其從地道逃亡,


也有稱其離宮後出家為僧。朱棣入京後,先捕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及大批


忠於惠帝的官員,後方稱帝。當時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從黃彥清之議,為建


文帝發喪,追諡孝愍皇帝,廟號神宗,但是不被明成祖朱棣正式承認。雖然朱


棣宣稱在宮中找到建文帝(惠帝)的屍體,並為他舉行葬禮,但朱棣對建文未


死的傳言不敢掉以輕心。溥洽是建文帝主錄僧,當時傳聞他知道建文帝出逃的


事,朱棣遂以其它罪名囚禁溥洽長達十餘年,直到姚廣孝病危時請求朱棣釋放


溥洽,溥洽才獲釋。





正統五年,有僧自雲南至廣西,詭稱建文皇帝。隨後被逮捕調查,乃是鈞州人


楊行祥,隨後下獄而死。同行十二位僧侶,皆戍遼東。隨後,雲南、貴州、四


川等地均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正德、萬曆、崇禎年間,諸位大臣請求續封


建文帝,及加廟諡,均未成行。1644年,明思宗朱由檢自縊身亡,其堂弟明安


宗繼位,改元弘光,明朝還都南京,是為南明。安宗即位後,於弘光元年七月


,為建文帝君臣平反,上廟號惠宗,諡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


孝讓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乾隆帝詔廷臣集議,追諡曰恭閔惠皇帝。





20081月在寧德金涵鄉上金貝村發現的一個高僧墓被認為是建文帝的墓葬所


在,這個墓穴也是迄今為止福建發現的最大的高僧墓。然而,建文建文帝的最


終下落至今仍未不解之謎。





燕軍進南京,朱允炆見事不可為,遂在皇宮放火。馬皇后死於大火,朱允炆本


人不知所終;此後其下落成為謎團。


朱棣入城,派人找出馬皇后的屍體,指認其為朱允炆,並執其手哭「傻小子,


何苦如此」,隨後六月廿日以天子禮葬之,造成惠帝已死的假象






建文帝隨筆






中國歷史上,在大統一朝代裡,有一位下落不明的皇帝,至今仍考究不出,到


底傳說中哪一樣是真實的,他就是明惠宗朱允炆(1377125日-?),是


明朝第二任皇帝,年號建文,明太祖朱元璋之孫,先敘述他的生平。







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標第二子,但朱標的長子朱雄英早故,所以明太祖朱元璋


就視朱允炆為嫡長孫。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


為皇太孫,由於自幼熟讀儒家經書,所近之人多懷理想主義,性情因此與其父


同樣溫文儒雅,即長皆以寬大著稱。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請求修改


《大明律》,他參考《禮經》及歷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份嚴苛


的條文,深得人心。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死前密命駙馬梅殷輔


佐新君。朱允炆在同月(630日)即位,定次年(從139926日開始)


為建文元年。





惠帝在六月晉用齊泰為兵部尚書、黃子澄為太常寺卿,七月召方孝孺為翰林院


侍講,在國事上倚重三人。惠帝的年號建文有別於其祖父的洪武,他不想仿效


祖父以嚴刑峻法治國,即位後改行寬政,囚犯人數減至洪武時期的三成左右。





明太祖為鞏固皇室,大封宗室為藩王,各擁私人護衛軍隊。對惠帝來說,諸藩


王大多為其叔輩,且在封地掌握兵權,心中由是不安。惠帝為皇太孫時曾問黃


子澄曰:「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 子澄回答說諸王軍力不足以抗


衡朝廷。





惠帝即位後,下令各王國的地方文武官員聽朝廷節制,採取削藩政策,先後廢


黜周王、湘王、齊王、代王及岷王。在部署對付年齡最長、軍功最多、武力最


強大的燕王朱棣時,由於惠帝身邊的謀士多缺乏實際的政治經驗,以致打草驚


蛇,引發了燕王先發制人的念頭。朱棣在權衡利害之後,於建文元年(1399年)


七月在封地北平起兵反叛。他以「靖難」為名,向京師進軍。





建文元年,明惠帝下詔討伐燕軍。命吳傑、吳高、耿瓛、盛庸、潘忠、楊松、


顧成、徐凱、李友、陳暉、平安分道併進,並在河北真定設立平燕布政使司,


兵部尚書暴昭掌司事。隨後,耿炳文率大軍抵達,與燕軍交戰後失利退守。明


惠帝臨時換將,撤耿炳文為李景隆。隨後,朱棣獲得寧王朱權及朵顏三衛,實


力大增。而李景隆在率軍圍困北平後,仍然無法破城,並在鄭村壩潰敗。燕王


因此向明惠帝上書,明惠帝不得不罷免齊泰、黃子澄。





建文二年,燕軍與中央軍在白溝河大戰,李景隆再次潰敗並逃亡濟南,隨後再


在濟南潰敗。然而,朱棣卻無法攻破山東參政鐵鉉、都督盛庸的濟南城,不得


不撤軍。明惠帝隨後封賞鐵鉉、盛庸,但卻不誅殺李景隆。同年冬,燕軍再次


進犯濟寧,盛庸擊敗並斬殺燕將張玉,並接連獲勝。建文三年,兩軍在河北山


東一帶屢次交戰,並互有勝負,最後燕軍攻入真定。







                                             (未完,請看建文帝之謎)

蒙古四傑







成吉思汗‧鐵木真的麾下大將,分有四兄弟:合撒兒、合赤溫、別勒古台、


鐵木格,而四勇則為:哲別、速不臺、者勒蔑、忽必來,四子:朮赤、察合


台、窩闊台、拖雷,四養子:闊闊出、失吉忽圖忽、博爾忽、帖木格,但是


今天我要談的是四傑,也就是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朮等四人。







木華黎為四傑之首,我之前已經寫過木華黎與哲別了,所以這就只介紹另外


的三傑了,先介紹第二順位的赤老溫,又作赤剌溫,齊拉袞。蒙古速勒都思


氏人,鎖兒罕失剌之子,其以驍勇善戰而著稱。原屬泰赤烏部,幼年時遇見


遭泰赤烏人俘虜的成吉思汗(鐵木真),其與父鎖兒罕失剌,弟沉白,妹合


答安一同幫助成吉思汗成功脫險。赤老溫成年後,投奔成吉思汗麾下,並在


與克烈部聯合,對抗乃蠻部曲薛吾軍的戰鬥中立下戰功,受封「把阿禿兒」


稱號。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封鎖兒罕失剌、沉白、赤老溫父


子三人為千戶,統領色楞格河地區。赤老溫世任「怯薛軍」之長,享「九罪


而不究」之賞。





博爾忽是大將裡唯一有兩個身份的人,又是四養子,也是四傑之一,許兀慎


氏,成吉思汗義弟,死後被追尊為「淇陽王」。


1197年,主兒乞人被鐵木真攻滅。鐵木真將領者卜格於主兒乞人營地中得到


博爾忽,隨後又將其教交給鐵木真母親訶額侖收養。博爾忽成年後,成為鐵


木真「那可兒」之一,並跟隨其征戰南北。1203年,合蘭真沙陀之戰中,鐵


木真遭到克烈部攻打,其子窩闊台於戰鬥中受傷,博爾忽隻身將窩闊台救出


,並送其至營地療傷。1206年,蒙古帝國建立,成吉思汗封博爾忽為千戶,


世任「怯薛軍」之長,享九次犯罪不罰。


1217年,博爾忽奉命征討林中百姓禿馬惕部,途中中伏兵身亡。成吉思汗賜


予其妻該部民百戶,以示撫恤。





『博爾忽作為我的伴友,在那疾征如飛的途中,在那大雨滂沱的晚上,從未


讓我飢餓和空腹!在那風雲多變的日子裡,在那與敵廝殺的戰場上,從未斷


過熱湯香肉!』成吉思汗讚之。





最後一傑為博爾朮,博爾朮十三歲時,曾協助鐵木真奪回被要兒斤部盜取的


牧馬,兩人並分兵奇襲夾擊。盜賊拋下牧馬,雙方戰於大赤兀里,兩軍相接


,鐵木真下令作出殊死戰鬥,一步不能退後。博爾朮將馬繩繫於腰上,在原


地寸步不離。





鐵木真相當讚賞他的膽色,以此契機結成好友,並加入鐵木真麾下。此後以


那可兒(伴當)身份,追隨鐵木真,兩人「共履艱危,義均同氣,征伐四齣,


無往弗從」。當時諸部紛爭,每次博爾朮負責夜間警戒時,鐵木真必定可以


安心入眠。每次會面,談及政事,以至通宵達旦,君臣間極有默契,猶像


如魚得水。





1189年,鐵木真被推舉為成吉思汗,博爾朮與者勒蔑同被封為眾官之長,


參與籌謀。其後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每戰必定參與,亦多次救鐵木


真於危難中。


1199年,受命與木華黎等出兵救助克烈部王罕,敗乃蠻部曲薜吾軍。嘉泰


二年(1202),隨鐵木真前往答蘭捏木兒格思,征討察罕塔塔兒等四部。


翌年再與克烈部,會戰於合蘭真沙陀,兩戰皆有戰功。





1206年,蒙古國建立,因功封右翼萬戶長兼千戶長,統領汗廷以西至阿爾


泰山大片地區。成吉思汗以「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對其之器重,群臣


之中無出其右,更命三子察合台聽從其教誨,終其在世均擔當「怯薜」(


衛軍)之長,是蒙古國十大功臣之一,享有九次犯罪不罰的特權。





後來察合台出鎮西域,曾向博爾朮請教,博爾朮便以「人生經涉險阻,必獲


善地,他過無輕舍止」太祖聞言後,對王子說「我想教你們的,都不過如此


」,便賜其後裔廣平路一萬七千三百餘戶為封地。


成吉思汗二十一年,隨軍征西夏,不久病逝,成吉思汗相當痛惜。


大德五年(1301),追封忠協謀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廣平王、























































































































謐忠武。


四大斡兒朵






本篇的篇名,本來是蒙古四大皇后,後來想想,還是用「四大斡兒朵」,來的親


切,因為「斡兒朵」是蒙古話,原意為氈帳,後來指宮室,成吉思汗一共有后


40多人,分居在四個斡兒朵中,當然以其正妻孛兒帖地位最高,可是這四宮


,各有四位皇后,每一位對成吉思汗而言,都有其意義的,更要說明的是,意


義皆不同呢。







第一斡兒朵,當然是孛兒帖皇后,簡述如下:(最得成吉思汗敬重)





孛兒帖(1161年-1236年之後),蒙古帝國皇后,姓孛思忽兒弘吉剌氏,成吉


思汗正室,父親德薛禪,母親名叫速壇。成吉思汗有數十位妻妾,分居在四個


斡兒朵,其中每個斡兒朵又有數個皇后與妃子,孛兒帖居於第一斡兒朵,並且


排行第一,地位最高,她也最得成吉思汗敬重。





根據《蒙古祕史》的記載,孛兒帖的年紀比成吉思汗長一歲。她為人賢明,幫


助成吉思汗創立大業。她與成吉思汗剛結婚的時候,便被蔑兒乞人擄走,成吉


思汗便請求克烈與札達蘭兩部落的援軍進攻敵人,最後終於救回孛兒帖。原本


成吉思汗與札達蘭的部長札木合有結拜之誼,但孛兒帖深知札木合有要與成吉


思汗兼併的意思,便勸成吉思汗與札木合分離。成吉思汗與札木合分離後,果


然獨霸一方。蒙力克的第四個兒子闊闊出,假巫術之名挑撥成吉思汗與其弟合


撒兒的感情,又羞辱斡赤斤,於是孛兒帖進言,請成吉思汗殺闊闊出,從此安


定了族人。





孛兒帖生有四個兒子與五個女兒,兒子分別是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


其中窩闊臺後來是元朝的太宗皇帝,托雷是睿宗皇帝;女兒分別是豁真別乞、


扯扯亦堅、阿剌合別乞、禿滿倫、阿兒答魯黑。當初孛兒帖被蔑兒乞族擄走,


等救回時已有身孕,於是傳說這時生下的朮赤可能是蔑兒乞人的孩子,而「朮


赤」二字是「客人」的意思。但也有人說孛兒帖被篾兒乞人擄走的時間不超過


九個月,朮赤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兒子。





孛兒帖卒年不詳,但可以確知的是當成吉思汗過世時(1227年),她尚在人間


。根據《元史·太宗本紀》記載,元太宗八年(1236年)秋,「詔以真定民戶


奉太后湯沐」,可以推斷直到1236年,她尚在人世。至元三年(1266年)十


月,太廟建成,制尊諡廟號,元世祖忽必烈為祖母孛兒帖上諡號為光獻皇后




至大二年(1309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為孛兒帖再加諡號為光獻翼聖皇后。


終元朝之世,弘吉剌氏的女子做為正宮皇后者有十一人,被稱為皇后與追尊為


皇后者有九人。弘吉剌氏娶公主為妻者有六人,娶公主又被封王爵者十三人,


這些福蔭都是由孛兒帖所開始。


「孛兒帖」的蒙古語意是「蒼白色」。《元史》裡將其名後加上「旭真」二字,


其實並非名字,而是「夫人」的意思,就像滿語中的福晉一樣。





第二斡兒朵,是忽蘭皇后,簡述如下:(成吉思汗的最鐘愛的皇后)





忽蘭(生卒年不詳),成吉思汗妻妾之一,兀兒思蔑兒乞部長答亦兒兀孫之女


。她是第二斡兒朵之首,地位僅次於大皇后孛兒帖。


當初答亦兒兀孫曾經與同族的兀都亦惕蔑兒乞酋長脫黑脫阿、合阿台蔑兒乞酋


長答兒馬剌襲擊成吉思汗,擄走孛兒帖。到了1204年時,他們又與乃蠻酋長


太陽汗拜不花一起在納忽山對抗成吉思汗,戰敗,太亦不合戰死。脫黑脫阿逃


跑,答亦兒兀孫則投靠蒙古官人納牙阿,獻上自己女兒忽蘭請降。





等到納牙阿將忽蘭送到成吉思汗跟前時,成吉思汗卻懷疑納牙阿在路上與忽蘭


有發生私情關係,於是想要將他入罪,便先審問忽蘭。忽蘭說:「我們前往這裡


的路上,有不少亂兵。那個時候剛好遇到納牙阿,他說他是可汗跟前的大官,


可以帶領吾父來將婢子獻上。於是我們就先暫時在納牙阿的營帳停留了三天,


以躲避那些亂兵,否則事情就不可預測了。今天請您先暫時放過納牙阿,如果


可汗您臨幸婢子,自然知道婢子尚保全著父母所給的身子,這是不能隨便誣陷


的啊!」納牙阿也以死發誓他與忽蘭絕對沒有私情。等到成吉思汗真的臨幸忽


蘭,發現她果真還是處女之身,從此對她相當寵愛。





成吉思汗征戰西域七年,在妻妾當中只讓忽蘭隨行。忽蘭生有一子闊列堅,因


為母親很得寵的關係,被視為嫡子一樣看待。


「忽蘭」發音在蒙古的意思是「野馬闌」之意。





第三斡兒朵,是也遂皇后,簡述如下:(最直言敢諫的皇后)





也遂皇后,元太祖成吉思汗皇后之一,在眾皇后中排行第三,地位次於孛兒帖


皇后及忽蘭皇后,統領第三斡耳朵。阿魯孩塔塔兒人首領也客扯連之女,元太


祖另一皇后也速干之姐。成吉思汗消滅塔塔兒人部族後,先納也客扯連之女也


速干為妃子,但也速干推薦其姐也遂。成吉思汗隨即派人將逃難至山林中的也


遂追回,並納其為妃子。因也遂成為妃子後向人群長嘆,引發成吉思汗懷疑。


成吉思汗部下隨即在人群中找到也遂的夫婿,接著將其殺死。





也遂皇后不僅貌美聰慧,而且膽識過人,敢於進言,因而深得成吉思汗寵愛。


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之時,也遂向成吉思汗建議選定汗位繼承人,從而促使


成吉思汗考慮繼承人問題。成吉思汗臨終時,也遂伴隨其身旁,傳達其遺訓。


也遂未為成吉思汗留下任何子嗣。





第四斡兒朵,是合答安皇后,簡述如下:(救成吉思汗命,有恩的皇后)





合答安,蒙古帝國人物。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四斡兒朵可敦(皇后)。


蒙古泰赤烏部速勒遜都氏鎖兒罕失剌之女,赤老溫之妹。鐵木真為泰赤烏人塔


里忽台所獲,逃走到合答安家。合答安把鐵木真藏在羊毛車中。追趕的人到了


,想搜羊毛車,合答安說:「天氣暑熱如此,羊毛中能藏人嗎?我和你們是一


家人,顧怎麼這樣懷疑我。」追趕的人才走了。鐵木真滅泰赤烏,合答安之夫


為亂兵所殺,合答安望見鐵木真,大呼:「鐵木真救我。」鐵木真下令釋放了




他,以舊恩納為可敦。

母親節前夕




本篇是藝工趣聞系列的第三篇,母親節前夕篇,當然這個故事比較長,


所以第四篇母親節綵排篇,才算是這個故事的結局,這個故事是敘述藝


工隊在某一年安排母親節節目的鳳毛麟爪,說是趣聞系列,其實對當事


人而言,一點都不有趣,而且幾乎兩天兩夜未曾入眠,真的是非常之辛


苦,且聽我娓娓道來。(不是喫牙裂齒的說哦!當事人當然是我了)




 




我進入藝工隊後,日子過的相當悠閒,可以自己安排許多時間,做自己


想做的事情,當然這是以不影響正常的工作前提下,就在那一年的母親


節前兩天,我大致上與台灣的藝工隊,以及願意來外島勞軍的藝人,都


做好了連繫工作,而本身隊裡的節目也安排就緒,就等著本隊的節目綵


排後,將時間定好,再連合三方的節目,做好企劃工作,而因本次的


節目是華視實況直播,而且婦聯會主席也聽說親自到場,所以隊長下


午就向我要了節目的草稿,想親自確認一下。





但是這正是惡夢連連的前奏曲,就在這一天晚上的十一點多,我已經


入眠,平常不會這麼早睡,主要是因為明天要綵排,綵排是很辛苦的


,下一篇會細說,這時我被軍用電話吵醒了,我接起電話,一聽不得


了,是政戰主任的聲音,(本來以為是隊長)電話中,他說他有一個想


法,就是希望節目結束時,由我帶著大家唱「母親‧我愛妳」,在這


慈暉柔曲下,結束這母親節的晚會,一定很感人。





事實上,我不自覺的流下眼淚了,不是他老人家的提議感人,是我好


想睡覺,流下眼油,而且兩小時的晚會,節目卻有三個多小時,從台


灣來的節目,我怎敢刪掉,但是我找來的一些表演,卻有可能排不進


晚會,光是主持人就有三組,這些我都一五一十的報告長官,可是主


任非常堅持,他說你把魔術拿掉好了,我明天就要聽你唱,不!你現


在就上來唱,我派車下去接你,他這樣說,我只好說我這沒有譜,我


先抓曲譜,歌詞也是問題,在小金門這裡,晚上什麼也沒有啊!





我請他的吉普車一小時後再來隊裡接我,然後馬上打電話給隊長,請


他將所有的隊員集合,把「母親‧我愛妳」的歌詞集眾人之思,寫出


來,而我則抓一下簡譜,一小時應該可以搞定,我之所以如此聽主任


的命令,不是因為他是將軍(藝工隊裡校級、尉級軍官跟兵沒有兩樣)


,是因為我是他破格提拔的歌手,知遇之恩,只能湧泉以報啊!


按:難不成要抗命嗎?這些都是藉口,藝工也是軍人好不好!





隊長果然厲害,不到四十分鐘就搞定了,請我至文康中心集合,我到


了之後,先演唱()一遍給他驗收,就是下面這首,王夢麟的「母親


‧我愛妳」:







北風吹 雪花飄滿地  寒夜孤燈下 只有我母親 一付針 線團擱在地


窗外銀光閃 她在織毛衣  皺紋的慈顏 老花的眼鏡
一針一線 充滿






了愛心與關心啊....母親 啊....母親....我愛您





南風吹 芳草綠大地 屋外樹蔭下 又見我老母親 淚涔涔 興奮在心底


飄泊十餘年 今朝回故里 皺紋的慈顏 老花的眼鏡 她的笑容 充滿




了愛心與關心 啊........母親 母親.... ....愛您....





這首歌是很好聽,我剛好也會,但是大家都知道,我是西洋歌手,所


以這歌詞,此時此地得來不易啊,也順便請隊友們聽聽曲子抓的準不


準,一切準備就緒,主任的車也到了,因為司令部在山頂,而我們隊


勉強算是山下與山腰的中間,其實爬上去也不是不行,但是路上有太


多的崗哨,金門的夜是宵禁的。





到了主任辦公室,已經凌晨一點多了,看主任神采亦亦,我懷疑他不


用睡覺的吧,原因其實我也知道,電視轉播嘛,而且大小金門各一場


,司令官可是來我們這場,當然原因是婦聯會主席也是來我們這場,


主場當然緊張了,我拿起了吉他開始唱:「北風吹,雪花飄滿地,寒


夜孤燈下……,」我停住了,因為主任的眉頭揪成一團,頭搖如搗蒜


(請注意!這搗蒜的形容,方向是錯誤的,切勿引用)





主任開口唱歌了:「母親~~母親~~我愛您! 您教我們要吃苦~~~~


我當場昏倒了,主任啊,這一首不是「母親‧我愛妳」啊!這一首是


尤雅的「母親」,您老人家把歌名搞錯了,我知道今晚不用睡了,但


是我更擔心的是這「母親」的歌詞可能生不出來,因為二十幾年前的


海外孤島上,記得這「母親」的歌詞能有幾人,連主任也只記得這兩


句,難不成要把兩顆星以上的都叫起來嗎?





              請續看「母親節綵排篇」會有答案的。我的好友們!







後記:這首「母親」是筆者小時候的歌曲,當年知道的人能有幾人?

未央格裡的蒼穹

  我一直不喜歡「時尚」這個字眼,它代表對自信的缺乏,一種人云亦云的膚淺,它,只比流行好一點點,因為只有在時空中沉澱的時尚才會留下來,那就是「品味」,而經歷淬鍊的品味,才能成為「風格」,風格逐漸凝聚成「主義」,終於,對主義的執著成為一種「信仰」,但,信仰往往又回頭扮演著流行與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