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社電腦化的第一步,是電腦排版系統,當然這一定也包含了中文輸入系統,不
過請大家注意一件事情,這當下的時間點,是連個人電腦都還沒上市的時候,直
到1988年,才開始286、386的蜂擁上市,所以這個時間電腦的儲存設備,是磁
碟片,而且不是1.44 或1.2那種磁片,更不可能是光碟,而是八英吋的磁碟片,
什麼是八英吋磁碟片?我說了你們也沒見過,就是長的跟1.2磁片很像,但是大
了約兩倍左右的磁片。
而且那時候的電腦,都是中央管理制的,在用戶端的我們稱之為終端機,這以後
會慢慢的提到,報社要電腦化,這當然是首要責任,因為可以加快工作的時間,
中文輸入一但快了,排版以下的作業就都一貫化了,但是這個時期的記者與編輯
可都還是「爬格子」(用筆透過文字寫稿),所以,輸入課的同仁,就很偉大了,
他們必須辨別用手寫的稿子,每個人的字跡都不同,然後KEY IN到電腦裡,儲存
到磁片上,送到校對課去做校對,這才是第一校。
校對完後,進入電腦排版的程序,以前人工作業時,每編輯一個版面,就好像是
玩拼圖的感覺,不過並不大相同,因為連拼圖也是自己做的,報紙的每個版面,
都是有專人負責的,包括分類廣告、商業廣告,新聞版面等等,但是有了電腦排
版後,大家玩起來也很起勁了,最主要老編輯們,並不是那麼懂電腦操作,而會
操作的年輕人,又不太懂報紙編輯的專業度。
所以兩方面都須要些磨合期,大家為了印報流程順暢,都願意白天出來加班學習
呢,這種工作態度,以現在的草莓族、水蜜桃族……等等,應該能做到的不多吧
!這也難怪台灣現在的競爭力會差這麼多,除了政治上的操作與迷失,未來的主
人翁不爭氣也是事實,從電腦排版中,提出幾個故事,就可以說明這些,只是講
出來有人會難以想像,但是千真萬確是事實。
我們就從「下標題」、「打錯字」、「版面錯置」這三個方向來舉例說明吧,先談談
「下標題」吧,編輯針對記者的文章,會下一個吸引人看的標題,這就好像奇摩
首頁裡,也有很多的標題,吸引人點下去看,是一樣的道理,但是二十幾年前的
編輯水平平均值,遠遠的勝過現在,我只要問格友們在奇摩首頁裡,是不是常常
看見下列的標題語:「這隻手機太夯了;HTC哭了;這裡是台灣嗎?噱暴了!正妹
XXXX,每月賺七萬………等等」,這些用語,用一次很好,用兩次尚可,用三次…
已經算詞窮了,像現在這樣用個不停,坦白講是一種墮落,但是這也沒辦法,現
在的人書讀的太少了,能用出的詞彙本就有限,而且工作態度又差,反應自然也
不行,公司也不會要求……,就這樣擺爛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