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鴻爪

5,133

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

楊修隨筆






三國時期的楊修,名氣僅次於孔融,是名士級的人物,孔融最有名的事,是


讓梨給兄長,冷笑話裡常說的是,因為大的梨子,其實是有蟲的,孔融有瞄


到,故而讓之,這與華盛頓砍櫻桃樹,乃父誇其誠實,實因華盛頓手中的斧


頭尚未放下之故,呵呵,同工異曲之妙矣,而楊修呢?三國演義裡說,他是


因為一句「雞肋」而被曹操給處斬的,「雞肋」啊!食知無味,棄之可惜!







楊修,字德祖,弘農華陰人,出身世代簪纓之家、高門士族,他是袁術的外


甥,太尉楊彪之子,楊震的玄孫,《後漢書》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許


多典故都出自他的家族,如「四知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結草銜環等等


相當多,連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據說也是同一家族的嫡系,而楊修本人,


為人好學, 有俊才,建安年被舉孝廉,除郎中,後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





主簿,文官也,相當於秘書的工作,楊修的才氣是相當高的,但是筆者看來


也是相當的白目,有文人的氣質修養,但是缺乏政治敏感度,所以被曹操殺


掉,基本上一點也不冤枉,史實上,他雖然真的不是因為「雞肋」而亡,但


是也差不多可以算是咎由自取了,先來談談他的才氣吧,《世說新語‧捷悟


篇》記載四則楊修展才之事,他的才華連曹操亦曾自嘆不如,最有名的一則


原文如下:





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脩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


魏武謂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


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





令脩別記所知。脩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


。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


。」魏武亦記之,與脩同,乃歎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這個故事膾炙人口,稍有讀過世說新語者,應該都知道,可是這也證明了楊


修毫無心機,至少他不會裝笨,反而有點恃才傲物的感覺,故有詩道:「筆下


龍蛇走,胸中錦繡成。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群英」,這其實觸犯了曹操的虛榮


心,犯了大忌,才不是真的「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而嘆曰呢。





曹操是一個極端自負的角色,總是喜歡耍點小聰明,搞點文字遊戲,以居高


臨下的姿態顯示自己比群臣高出一等,以滿足其自我膨脹的心理,偏偏名士


氣十足的楊修不知趣,竟天真地出來與曹操進行智力競賽,楊修的本意,無


非是要顯示一下自己的穎悟過人,但他卻忘了,封建統治者向來是不喜歡臣


民比自己聰明的,「露才揚己」者往往會遭到排斥和打擊,何況他面對的是


予智予雄、狡詐萬端的曹操呢,這種下被處死的前因。





所以,像「闊門」、「一合酥」的故事,比比都是,分列如下:





闊門:




曹操曾經叫人建造花園,他看了後不給評語,只在花園的門上寫一「活」字


,楊修看了,即明其意(因為「門」+「活」就成了「闊」字),竟不問曹


操,擅自命人把門修窄。曹操看了大喜,大家說是楊修的主意。曹操嘴上說


好,心裡卻不舒服。





一合酥:




曹操收到一盒酥,在盒上寫了「一合酥」,楊修見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


曹操問他為何這樣做,他答:「盒上寫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怎敢違反


?」(我想曹操心裡應該也很不爽,我才吃一口,就沒了!你這傢伙。)





接下來明天,請繼續閱讀《楊修續筆》,今天就先寫到這裡了。


楊修續筆





昨天的《楊修隨筆》中提到,楊修雖是博學能文之士,但是不夠謙恭自持,以


至因其才種下殺身之禍的前因,不過光是這樣,還不足以被砍,楊修還做了幾


件很白目且不知死活的事情,導至他該死的「後果」,故事如下:





夢中殺人事件:




曹操恐怕有人暗殺他,便假裝說:「我在夢裡喜歡殺人。要是我睡著了,你們不


要近前。」一日半夜,被子落到地上,一侍衛忙上前拾起給曹操蓋上。曹操跳起


拔劍把侍衛殺了,又躺在床上睡著了。一會兒醒來,假裝吃驚問道:「是誰殺了


我的侍衛?」大家把經過告訴了他,曹操在「痛哭」一場後,把侍衛厚葬了。其


實是曹操藉此事以殺一儆百。(那侍衛臨葬時,楊修指而嘆曰:「丞相非在夢中,


君乃在夢中耳!」居然戳穿曹操的陰謀詭計,這不是找死嗎?)





吳質事件:




曹操打算立曹植為世子,曹丕用大簏(竹簍子)偷運吳質入內府商議對策。楊修


向曹操告密,被曹丕知道了,曹丕便用大簏真的裝絹運入,結果曹操反而懷疑


楊修中傷曹丕。(這個時候的楊修,開始變黑了)





鄴門:




曹操要考驗曹丕、曹植兄弟的決斷能力,命令兩人各自出鄴城城門,卻暗中吩


咐門吏阻擋。曹植以王命斬殺阻擋他出城的門吏,後來曹操得知是楊修教的,


大為憤怒。(這個時候的楊修,已經黑的不得了了)





答教:




曹操考問曹植的軍政知識,楊修為曹植作了十餘條答教,使他對答如流。後來


曹丕使人偷了答教,報告曹操,曹操知道後大怒。(楊修死期不遠了)





雞肋事件:(三國演義的橋段,唯一非正史記錄)(虛構的,但很傳神)




當曹操正為是否撤兵的問題而困擾時,軍中的膳食官送上雞湯,他見湯中有雞


肋,於是便以「雞肋」作為夜間軍營內的暗號。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


(雞肋,吃著沒有肉,扔了還有味),正如曹軍的處境那樣尷尬,進兵則遭蜀


將馬超拒守,退兵則恐被蜀兵恥笑,留在那裏沒有多大意思。楊修由「雞肋」


這個暗號推測曹操有意撤兵之意,且告知軍士,終因此被斬。





好了,看過這些故事後,對於楊修的結局,可能同情的心理變低了,因為咎由


自取的成份昇高了,但事實上,我上一段有提過,楊修正史上不是因「雞肋」


而死的,他的死因,我先前提過前因與後果了,真的「導火線」是他介入了曹


操宮庭內部的紛爭,對於封建統治者來說,其權力的控制、傳承,乃是攸關性


命的大事,千百年來,變故紛起,慘禍迭出皆出自此。





楊修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對,居然介入這種事情,曹丕與曹植立嗣的問題,而且


居然還選邊站,更扯的是又站錯邊,從生活瑣事到政治事件,再到立嗣大計,


性質越來越嚴重,清晰地顯示了曹操對楊修由忌之,到憎惡的思想演變過程裡


,證明了楊修被殺的必然性。





楊修自己死前也說了,「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我早就該死了) 《資治通鑑》


卷第六十八,可見得他自己也知道做錯了多少事,曹操殺他的理由是「前後


漏泄言教,交關諸侯」,卒於建安二十四年秋天,一代才子,就這樣走了,而


《後漢書》記曹操問楊彪:「公何瘦之甚?」楊彪說:「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


懷老牛舐犢之愛」。證明白髮送黑髮之痛,而曹操是明知故問,因為殺楊修前


,曹操曾寫信給楊彪中提到:「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


直繩,顧頗恨恨。」





曹操固然可恨,但楊彪又能說什麼?自己的兒子,確實是白目又不長眼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未央格裡的蒼穹

  我一直不喜歡「時尚」這個字眼,它代表對自信的缺乏,一種人云亦云的膚淺,它,只比流行好一點點,因為只有在時空中沉澱的時尚才會留下來,那就是「品味」,而經歷淬鍊的品味,才能成為「風格」,風格逐漸凝聚成「主義」,終於,對主義的執著成為一種「信仰」,但,信仰往往又回頭扮演著流行與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