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及政治和民間對於「
正統」的推崇,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
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
,而袁紹虎視四州,彊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
,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
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民國史學界呂思勉先生曾專門寫作文章,辯駁於民間流行的曹操為奸臣的說
法,根據他本人的分析考證來看,曹操並非周瑜所稱的「名為漢相,實則漢
賊」,推測曹操本意乃是平定國家內亂後擇機功成身退,並無篡漢之心。並
指出曹操被後人廣為詬病的那句話「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實乃要
效仿齊桓公、晉文公,很多人揣度的欲令其子嗣自立為皇帝的說法實在是後
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並讚歎「魏武帝的度量,是相當大的」。﹝注一﹞
曹操是中國軍事史上第一流的軍事家,事實上曹操時常打敗仗,開始在軍事
上還是一個亂撞的魯莽家,絕不像正史上所講的,是天生的軍事才能。但是
後來曹操能總結戰爭失敗的教訓,並能虛心傾聽和採納臣下的正確判斷,因
而在對全局其決定作用的戰役,如官渡、柳城、渭南之戰取勝。作為指揮大
軍的曹操,在歷次戰役中,也鍛煉了自己的指揮才能,由起初指揮三五千人
,到後來發展到能夠指揮四五十萬大軍,但是曹操也曾屠城。﹝注二﹞
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俗語「一說曹操,曹操就到」正
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貴神速)。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
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繫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
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章太炎先生說「中國的人才,逾到後世逾衰落了。所以當異族憑陵之際,出
而主持國事的,只會做趙匡胤、做秦檜,卻不會做魏武帝(曹操)、做宋武帝
(劉裕)。」
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廿三庚子日(220年3月15日)病逝於
洛陽,享年66歲。謚曰武王。他臨死前留下《遺令》。根據曹操的遺囑,他
於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於鄴城西郊的高陵﹝注三﹞。同一年
,次子曹丕以魏代漢,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注一﹞揣度的欲令其子嗣自立為皇帝的說法如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孫權上書稱臣,「陳說天命」,勸曹操稱帝。曹
操把孫權來書給群臣觀看,陳群、夏侯惇和司馬懿等人都勸曹操登基。曹操
卻不想廢漢自立,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周文王自己並未
除滅殷商,到了其子周武王才克殷。暗示希望由自己的兒子曹丕來取代漢朝
建立新政權。
﹝注二﹞曹操在其軍事生涯中,曾發動多次屠城,受到屠殺的戰俘與平民達數
十萬之多。曹操屠徐州見於《後漢書·孔融傳》「曹操攻屠鄴」等多處。
﹝注三﹞有關於鄴城西郊的高陵,如下網站詳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