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明清兩朝的官員服飾上,於胸前背後,都綴有補子,稱之補服,
用與區別官階之大小,而文官以禽類為標,武官則以獸類為誌,現代人戲稱滿
朝禽獸焉?其實這在當時,武官以獸幟乃取其勇猛剛毅之性,文官則是以禽之
高風亮節為情,大致上如此,並不是取笑或罵人的意思,應該說是現在台灣的
政客,多為己私,如禽獸般,較為貼切!
前一陣子,我發現明清的官服,在補子上有一疑問,就是維基百科與我的藏書
上的記載,略有差異,而且還不止是一本,故上知識平台發問,此題節錄如下
:
筆者的問題:
據遠流出版社‧清史研究之清史拼圖一書所載,節錄如下:
(ISBN
957-32-4824-7,劉家駒 著) 第五章 第五十一頁。
「……以所補之物,分別其官等品級,……時人以之聯成七言詩句,
其詩曰:『一、二仙鶴與錦雞,三、四孔雀雲鷹飛,五品白鶴惟一樣,
六、七鷺鷥鸂鶒宜,八、九品官供雜幟,鵪鶉練雀與黃鸝,……』。
至武職官吏,亦以所補之獸別其官品,有詩為證:
『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裘,一二繡獅子,三四虎豹優,五品熊羆俊,
六七定為彪,八九是海馬,花樣有犀牛,色則用石青』……」
而維基百科所載:
清代官員朝服上上有一塊方形圖案稱為補子,補子沿襲明朝制度。補服
又分為文、武兩種。
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
,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
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
兩份的資料,各有迴異之處,但是最大的問題是,武官一品到底是獅子還是麒
麟? (其他差異處尚可解釋,但一品武官,差異太大)
另外附上維基百科會這樣寫的「本」,如下:
煩請各位歷史先進,不啻解說,解此之惑也!無限感激!
柯達知識長的回答:
雖然清代武官補服沿用明代,但在一、二品的補子上卻有更動。在《明史‧輿
服志》明載武官一品、二品是採獅子(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
,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但在《清史稿‧輿服
志》則明說「武一品補服,前後繡麒麟」,則可知,清代武官一品補服,其服
制已不同於明代,所以提到清代一品武官補服,應以麒麟為是。但若是武官二
品,則仍為獅子(武二品補服,前後繡獅)。
所以,明清的一品武官的補服,是絕對的不同的,可是現今許多本的歷史書籍
,我暫且不論錯對,皆是以「清代官員補服沿用明代」這句話來帶過,然後,
就舉出我上述的例子,這就有語焉不詳之過了,所以從歷史記錄的角度而言,
後世民間編篡的書籍,還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